胎兒開始音樂已與小兒有著密切的關系。英國一些精神病學家認為,懷孕12周后,胎兒對人的語言還沒有什么反應,但他們已能“聽懂”音樂。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音樂是嬰兒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前言語方式。優(yōu)美動聽和“多愁善感”的音樂對新生兒能起良好的作用,他們能很快安靜下來并不再哭鬧。美國一項臨床試驗表明,給處于躁動狀態(tài)的早產(chǎn)兒播放音樂,在最初的三分鐘內,早產(chǎn)兒的氧氣飽和度上升、心跳和血壓下降至正常值,可見,音樂起到安撫作用。一些研究指出:“2個月時、嬰兒還躺著不動,但如果有人唱歌或演奏樂器,就會立刻吸引嬰兒的注意,到5個月時,這種注意可保持1.5小時!币恍┭芯空甙l(fā)現(xiàn):1歲前(1~11個月)的嬰兒對管弦樂和合唱的反應常是通過身體和臉面來表現(xiàn)的。
雖然,音樂能引起嬰兒的反應,給嬰兒聽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有些科學家認為,給嬰兒常聽音樂可能有害。如嬰兒常聽音樂可能養(yǎng)成沉默孤僻的個性,還會喪失學習語言的能力。故專家表示,在嬰兒呀呀學語的年紀,父母不能每天長時間給嬰兒聽音樂,否則,會喪失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久之,就會失去學習語言及說話的興趣,反而養(yǎng)成沉默孤僻的個性。還有人認為,一嬰兒不宜長時間聽節(jié)奏明快、優(yōu)美動聽的立體聲音樂。這是因為嬰兒的聽覺器官正處在發(fā)育階段,鼓膜、中耳聽骨以及內耳聽覺細胞都很脆弱,對聲波的敏感度很強,很容易發(fā)生所覺疲勞。著繪嬰兒帶上立體聲耳機收聽音樂,由于音量較大、耳機閉塞外耳道口,立體聲音樂進人耳道內沒有絲毫的緩和與回旋的余地,直接刺激幼嫩的聽覺器官,時間一長,就會使孩子的聽力受影響。還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危害。醫(yī)學家認為,收聽立體聲音樂或使用立體聲耳機的孩子,年齡越小,聽覺器官受到的危害也就越嚴重。
綜上所述,父母在給嬰幼兒聽音樂時要十分慎重,一不要給孩子較長時間聽音樂,二不要給小兒聽立體聲音樂,更不要讓孩子用耳機聽,以防對孩子造成危害。而不能發(fā)揮音樂對小兒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