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盧梭我們無法造就一個天才,我們只能使每個人充分發(fā)揮他的潛力。——蒙臺梭利【標】沒有人不是天才你認為自己是天才嗎?你的孩子是天才嗎?
你是否常常羨慕過別的孩子在某些能力上超過你的孩子?
你是否感覺你或者自己的孩子并無過人的天賦?
你真的了解自己或者孩子的天賦嗎?
你有一個特別淘氣的孩子,沒有一刻安靜,一眨眼的工夫就能跑得不見蹤影?上房揭瓦無所不能?恭喜,你擁有一個肢體運動智能強悍的寶貝,他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奧運冠軍!
你的寶貝沒有任何特長,但是他就是很擅長和別人的溝通,大家都喜歡他?哈哈,恭喜,你擁有一個人際關(guān)系智能超常的孩子,他未來的事業(yè)可能正是得益于經(jīng)久不衰的人氣呢!
你很物質(zhì),迷戀高品質(zhì)的商品,對商品的鑒別能力超強?哈哈,這可不僅僅是虛榮心在作怪,你可能擁有一種超強的自然觀察智能,這種智能我們的老祖宗曾用于觀測自然、打獵、農(nóng)耕,現(xiàn)在無用武之地的都市人,則更多地把這種能力用于鑒賞名表名車……你很了解自己,沒有太多能力,但只是很善于自?如果你懂得在自省中讓自己的心靈逐漸成熟,也擁有越來越多人的信賴,那么,恭喜,你可能具有超常的內(nèi)省智能!這同樣會有助你的人生更加圓滿和成功。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加德納為我們歸納的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nèi)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加德納認為,作為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每個人身上的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絕對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正是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智能種類說明表現(xiàn)突出的人群語言智能運用語言的能力,用你的母語或其他語言表達思想,讓人理解及理解他人。
作家、詩人、演說家、演講家、律師、出色的營銷專家等邏輯-數(shù)學智能能夠理解任何一種系統(tǒng)中潛在的原理,能夠?qū)?shù)字、數(shù)量和運算駕輕就熟。
科學家和邏輯學家等空間智能大腦內(nèi)部思維對外部空間的反應(yīng)能力,即可以用于技術(shù),又可以用于科學。
水手、飛行員、棋手、雕刻家建筑師、畫家、地質(zhì)學家等肢體運動智能運用整個身體或部分身體的能力。比如用你的手、手指、胳膊去處理問題,制作東西或進行某項生產(chǎn)。
田徑運動員或表演藝術(shù)家,尤其是舞蹈演員和戲劇演員等音樂智能用音樂思維的能力,能夠聽到聲音的模式并作出分辨,將它們記錄下來,或許還可以熟練運用。
音樂家等人際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是一種我們都需要的能力。
教師、臨床醫(yī)生、銷售員或政治家等內(nèi)省智能自己了解的能力。要知道你是誰,你能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對事情做出怎樣的反應(yīng),哪些事情要去避免,哪些事情要去爭取。
無具體限定自然觀察智能人類區(qū)別生物(植物、動物)的智能以及對自然世界(云,巖石輪廓)特征的敏感度。
獵人、采摘者、農(nóng)民、植物學家和廚師等或許很少有人同時在這八種智能上表現(xiàn)突出,但我們極可能在其中幾種智能上有優(yōu)勢,即使你僅僅在某一種智能上比較突出,仍可能擁有在某一領(lǐng)域取得成就的能力。
每一種能力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這不僅僅是個童話,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能夠了解自己或者孩子的天賦,尊重這種天賦,幫助他很好地平衡運用這幾種智能,將自己的特長發(fā)揮到極致。
【標】培養(yǎng)天才的秘訣是,發(fā)現(xiàn)孩子關(guān)于這點,有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畢加索的成長之路。
繪畫大師畢加索童年的時候是個學習很差的學生。畢加索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很差,算術(shù)、讀書、寫字等課程沒有一樣能學好的,甚至連字母也拼得亂七八糟。每天不僅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反而在作業(yè)本上亂涂亂畫,很讓老師頭疼。這樣的孩子絕對是個典型的問題孩子呀!但是,他有一位能欣賞他、幫助他挖掘自己長處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位美術(shù)教師,耳濡目染,他也喜愛上了畫畫。成年之后,畢加索自己也坦言,小時候很少玩時興的游戲,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畫畫和胡思亂想的。而且畢加索母親居然將他童年的涂鴉悉心保存。后來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那上面,已經(jīng)能看到成型的鴿子和斗牛。畢加索畢生對這兩樣符號鐘愛,并加以發(fā)展和演繹,成就了兩個世界性的符號,一個是全世界人們都喜愛的和平鴿,一個是他個人的代表符號斗牛。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天才和蠢材的差別有時候只取決于認識。畢加索的父母懂得對自己孩子才能進行欣賞和悉心保護,而不是非要他成為“全才”,不斷給他壓力和挫敗感。面對他的“缺陷”和“笨拙”,他父親沒有像現(xiàn)在更多家長所做的那樣,硬逼著孩子刻苦攻讀學問、彌補缺陷,而是根據(jù)他的特長順勢引導(dǎo),讓他潛心學畫,終于成就了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