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孕婦分娩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產道出血,肌表、筋骨開放,造成體內血脈、經絡虛弱,分娩后如果保健不到位,外邪則乘虛侵入肌肉、關節(jié)等處,隨著產后的恢復,肌表、筋骨關閉,將風濕寒邪包裹于體內,產后風濕病遂告形成。其次,產后過早活動導致肌肉、關節(jié)勞累也難辭其咎。產后新媽媽關節(jié)內滑液囊的滑液大多分泌不良,稍微勞累就可出現(xiàn)手腕發(fā)麻一類的不適感。這與分娩期血液循環(huán)不暢密切相關。此外,有關專家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分娩、難產、剖腹產、多次流產等也對“產后風”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某種影響,這幾種產婦患上產后風濕病的幾率明顯升高。產后風濕主要以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怕風、怕冷為主要表現(xiàn),多伴有頭痛、頭暈、怕風、眼眶疼痛、眼睛干澀多淚等癥狀,關節(jié)和肌肉有鉆風感。與類風濕有所區(qū)別的是,受累關節(jié)和肌肉無紅腫。
1、注重要保暖
無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新媽媽在生完寶寶后普遍比較容易出汗,這個時候切忌吹風除熱,最好的辦法就是自然降溫。如果是在晚上,還要注意新媽媽的保暖,防止夜里氣溫降低以后讓新媽媽受涼。室內溫度冬季最好保持在18℃-22℃,夏季可以在24℃-26℃左右,新媽媽身上的衣服被汗?jié)窳艘院螅皶r更換。尤其在陰冷潮濕的初冬季節(jié),新媽媽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內要暖和干燥,如果氣溫變化,一定要注意添減衣服。
2、產后勿過早游泳
產后不久就下水游泳,通過增加運動量減少孕期積累的全身脂肪,是時下許多愛美媽媽的選擇。但是產后立即游泳會大大增加產婦得風濕病的可能,因此應當慎重“下水”。
這是因為產婦分娩后全身的皮膚毛孔和骨縫都張開了,加之氣血兩虛,如果游泳時的水溫過低,有可能導致風寒侵襲體內,并滯留于肌肉和關節(jié)中,使得產婦周身氣血凝滯,引發(fā)身體關節(jié)和肌肉疼痛。 生完孩子以后都要有恢復階段,如子宮恢復需要6周-8周。在子宮沒有完全恢復時游泳,容易造成細菌感染或慢性盆腔炎;而且生育后機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著涼生病。
3、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
新媽媽不能住在潮濕陰冷的環(huán)境里,最好選擇向陽的房間,屋子里的陽光要充足,新媽媽可以在房間里多曬太陽,適時開窗誦風,冬天每天一般不應少于1個小時。房間要注意衛(wèi)生,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即使在冬季也要有一定時間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讓新媽媽直接被風吹到。
南方冬季沒有暖氣,可以適當使用空調,調節(jié)適宜的室內溫度。夏季房間悶熱的話,可以把電扇對著墻壁反方向吹,讓風反彈回來,使室內空氣流通,但要注意空調的冷氣不要直接吹到新媽媽和寶寶身上。
4、注意飲食搭配
新媽媽的飲食要特別注意,營養(yǎng)均衡的同時還要合理搭配。吃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后,搭配蔬菜和水果;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除了正常吃飯菜,還要適當喝湯,以補充產奶消耗的水分。
避免吃一些辛辣生冷的食物,這些刺激性大的食物對新媽媽產后虛弱的身體有很大的危害。喝一些較清淡的湯,比如銀耳湯、山藥湯等,都有助于暖身。冬季可以把水果切塊,用開水過一下,防止太涼。夏季避免食用冰鎮(zhèn)的水果,多吃一些溫熱性的水果如葡萄、龍眼、櫻桃等。
5、別忘了要休息
新媽媽在分娩的時候消耗了很多體力,建議最好休息24小時,保證產后充足的睡眠,第二天再適當活動。在活動的時候新媽媽應避免用力過大,可以適當活動一下身體,不要陷入過度疲勞的狀態(tài)。月子里,禁止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過度增加腹壓的活動,比如久蹲或搬重物等。
6、洗澡也要留神
新媽媽生完寶寶的第一天,身體比較虛弱,最好不要洗澡,可用溫水擦浴。在坐月子的時候,新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適當洗澡,但每次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15分鐘之內,洗水溫保持在35℃-37℃左右,室內溫度要在22℃-26℃左右,沐浴、洗完頭發(fā)最好趕快在房間內擦干、吹干,注意不要著涼,冬天可備好暖爐在旁。盡量避免在浴室內使用電器,預防發(fā)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