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戲是幼兒園游戲重要組成部分,它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在組織幼兒開展表演游戲時,首先要遵循原則就是"游戲性"先于"表演性"。然而,在中班幼兒表演游戲開展的過程中,卻普遍地存在著"嬉戲角色行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為,任務意識不強"、"表演中幼兒語言平淡、表情單調(diào)"等主要問題。
可見,沒有教師的引導,幼兒的表演游戲很可能停留在嬉戲打鬧狀態(tài),以后也難產(chǎn)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兒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戲有續(xù)、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戲的本身特性為切口,通過分析中班幼兒在表演游戲中的現(xiàn)狀,從年齡特點出發(fā),按照游戲活動的本質(zhì)特點來組織表演游戲,以自主選擇角色、自由討論、相互模仿、分組競賽、根據(jù)角色特點增添輔助材料、教師參與游戲、在一日活動中積累表演經(jīng)驗、明確任務等策略來提升幼兒表演的生動性和完整性,讓幼兒在"游戲性"體驗的活動中提升表演能力。
幼兒園中班表演游戲中提高幼兒表演能力的指導策略
一、問題提出
表演游戲是幼兒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按照童話、故事中的角色、情節(jié)、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演的游戲,它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兩大特點。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表演游戲時首先要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游戲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戲看作是“游戲”而不是“表演”,那是不是重視幼兒表演游戲中的游戲性,就是不需要教師的介入和指導了呢?在現(xiàn)實的表演游戲開展中中班幼兒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以愉悅為游戲目的,嬉戲角色行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為,任務意識不強
在表演游戲中根據(jù)幼兒行為目的程度的不同,可將幼兒角色行為分為目的性角色行為與嬉戲性角色行為。目的性角色行為是指幼兒圍繞故事內(nèi)容扮演角色,認真再現(xiàn)故事。嬉戲性角色行為是指幼兒按自己的興趣扮演角色,嬉戲打鬧,他們玩的內(nèi)容可能與故事內(nèi)容有關也可能無關。
中班幼兒在表演游戲中嬉戲性角色行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為,在表演游戲的最初階段,幼兒關注故事情節(jié)及角色的特點、對話等等,因而目的性角色行為較多。隨著游戲時間的延續(xù),幼兒對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感興趣的東西逐漸增多,嬉戲角色行為也隨之增多。如,幼兒會因布置場地和裝扮自己而忘記了“表演”;不滿足于原來的故事情節(jié),而對情節(jié)進行任意的發(fā)揮和改編,如,在《三只小豬》中豬老大不滿被大灰狼吹倒房子,就變成了“奧特曼”追打大灰狼,接著豬老二和豬小弟也都變成了奧特曼不斷地追打大灰狼,最后變成了打架。
(二)以一般性表現(xiàn)為主,游戲時語言平淡、表情單調(diào),不生動
幼兒的目的性角色行為分為三種:被動性表現(xiàn)(幼兒需要他人的提示、告知才能扮演角色或表現(xiàn)提前不合時宜)、一般性表現(xiàn)(幼兒說話語氣平淡,表情單調(diào))、生動性表現(xiàn)(幼兒能夠逼真形象地扮演角色,他們能用夸張但適宜的語氣、語調(diào)、動作、表情等去表現(xiàn)角色)。而中班幼兒的表演游戲以一般性表現(xiàn)為主,在角色對話中感覺像是在背對白,動作、表情、語氣都顯得很生硬,角色間沒有真正上的交流。
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中班幼兒的表演能力相對還是比較弱,在表演游戲中他既不能從嬉戲性角色行為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為的回歸,也不能完成從一般性表現(xiàn)到生動性表現(xiàn)的提升。這種現(xiàn)象表明:沒有教師的引導,幼兒的表演游戲很可能停留在嬉戲打鬧狀態(tài),以后也難產(chǎn)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兒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戲有續(xù)、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將以中班幼兒表演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口,結合其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來闡述中班表演游戲中提高幼兒表演能力的指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