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吳國的四公子季札為人十分重義氣,對功名財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吳國很有賢名。吳王壽夢曾經想立他為太子,但季札怎么也不肯接受,并且盡心盡力地輔助兄長樊諸治理國家,受到了大臣們和百姓們的愛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衛(wèi)、晉等國。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幾天,天天設宴款待,并且讓太子和大臣們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雙全,劍術精湛。席上,徐君乘興請他一顯身手。季札推辭不過,走下殿來。只見他的劍剛出鞘,滿殿銀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連連稱贊:“好劍!好劍!” 舞罷劍后,季札回到座上。徐國的大臣們紛紛交口稱贊,上前敬酒。這時,徐君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把好劍,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過是初次見面,不好意思開口。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于自己出使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此不能把這把標志著使者身份的寶劍送人。他決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后,回來經過徐國時,再將這件吳國的國寶送給徐君。 離開徐國后,季札風塵仆仆地訪問了各國。當他重新回到徐國時,突然傳來了一個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訪楚國時,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掛劍的故事1 季札聽后非常震驚,他深深地自責,當初為什么沒有立即把寶劍贈給徐君,以致留下了無法彌補的缺憾。經過慎重的考慮,季札馬上命令駕車前往王宮,準備把寶劍送給徐國的新君。 隨從的官員勸季札說:“季子,這是吳國的國寶,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說:“當時,徐君想要這把劍的時候,我在心里已經答應他了,只是因為使命沒有完成,不便將寶劍送給他,F(xiàn)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這不是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做的!” 季札見到徐國的新君,對新君說明了來意后。準備呈上寶劍。新君連忙辭謝說: “先君并未留下遺命,寡人不敢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 季札沒有辦法,只好來到徐君的墓地,把寶劍掛在墓旁的樹上。徐國的百姓知道季札的這一舉動后,對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贊不絕口。 后來,“季札掛劍”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對亡友的吊唁、追懷;或用來形容恪守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