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在出生1個月內最容易出現(xiàn)的讓媽媽緊張幾種狀況,下面愛嬰網小編揚子搜索了一些資料,只要媽媽掌握了這些寶寶的情況后,就不會那么緊張了。
1.寶寶出現(xiàn)黃疸?!
“寶寶的皮膚和眼睛怎么看起來黃黃的?是不是有黃疸?”“小寶寶的黃疸指數(shù)偏高,需要讓他住院接受藍光照射……”
寶寶都會有黃疸嗎?
當胎兒在母體時,血液中所代謝的膽紅素會通過胎盤到達母體,借由媽媽的肝臟幫忙代謝。剛剛脫離母體時,寶寶的肝臟還無法立刻自己處理膽紅素,無法順利代謝膽紅素,而引起皮膚、眼白泛黃,于是就會產生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分為2種: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后血清膽紅素由出生時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臨床上只出現(xiàn)黃疸,沒有其他不適癥狀,寶寶的吃奶情況和精神狀況都良好,黃疸會在1~2周內消退。生理性黃疸時足月兒的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
2.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xiàn)得早,寶寶生后24小時內就開始出現(xiàn)黃疸,并且持續(xù)的時間長,出生2~3周后仍持續(xù)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后又加深,血清膽紅素大于12~15mg/dl。黃疸的程度較重,寶寶皮膚呈金黃色,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以及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
學會觀察黃疸的程度
1.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xiàn)黃疸時,應立即送醫(yī)院,考慮新生兒溶血癥。如治療延誤,可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導致死亡或核黃疸。
2.即使是出生后2~3天出現(xiàn)的黃疸,媽媽也應注意觀察黃疸加重的程度。如黃疸持續(xù)超過1周(早產兒超過2周),或者黃疸不僅不減輕反而加重,應該立即寶寶去醫(yī)院,以免發(fā)展為病理性黃疸。
3.對有黃疸的寶寶,應注意檢查其臍部及皮膚有無化膿性感染。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一般情況,如食欲、精神反應、呼吸等,如有異常,應考慮感染引起的黃疸。
4.要注意大便的顏色,如果大便呈深黃色,提示血液中的紅細胞被破壞過多;如果大便由黃白色漸呈黃色,常提示肝臟功能不正常;如大便呈灰白色或白陶土色,說明膽紅素未隨膽汁從膽道中流出,要考慮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可能。
2.寶寶還要剪指甲?
“不是說新生兒不能剪指甲嗎?”“可是他的指甲長得好快啊,老抓來抓去的。”
常給寶寶剪剪指甲
新生兒的指甲長得比較快,并且新生寶寶的手腳經常會亂舞亂抓,不小心就會抓破嬌嫩的皮膚,所以需要媽媽經常給新寶寶剪剪指甲。有些媽媽不敢也不會給新生兒剪指甲,就將寶寶的兩只小手包起來或戴上手套,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做可影響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育。因此,防止新寶寶抓破皮膚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經常給他剪指甲。
剪指甲小竅門
嬰兒的指甲剪應該是鈍頭、前部呈弧形的小剪刀;剪指甲時一定要抓牢寶寶的手,避免因晃動而弄傷寶寶,可以在寶寶睡覺時進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寶寶的指甲,另一只手拿著剪刀從一邊沿著指甲的自然彎曲轉動,剪下指甲,不要剪得太深,以免傷到寶寶;摸摸指甲,不要有棱角或尖刺,以免寶寶抓傷自己;如果不慎傷了寶寶,要立刻用消毒紗布或棉球止血,涂抹點消炎藥膏即可。
3 新生兒篩檢出現(xiàn)陽性?
“新生兒篩檢結果出來了,有一些項目是陽性,請您盡快帶寶寶回醫(yī)院復查……”“怎么會這樣呢?能不能治?是不是要打針吃藥……”
也有可能是假陽性
當新手爸媽得知“寶寶的篩檢結果出來了,……是陽性,需要回醫(yī)院復查”,心中必然忐忑不安。新生兒篩檢是維護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由于很多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所以需要早期篩檢,但是初檢結果陽性,不一定就代表寶寶生病了,醫(yī)生會經過復查,并且根據(jù)寶寶的情況下診斷,媽媽不必太過擔心。
了解新寶寶的疾病特點
新生兒的疾病有一些特點與嬰幼兒不同,這些特點與新生兒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掌握這些特點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疾病、及時治療。
1.臍一定要保持斷臍時創(chuàng)傷面的清潔,否則這里就會成為細菌入侵體內的門戶,輕者為臍炎,重者可發(fā)展為敗血癥。
2.感染新生寶寶患感染性疾病時體溫非但不升高,反而會下降,伴有“三不”,即不吃、不哭和體重不增,或者有哭聲但是聲音很低,反應遲鈍,遇到這些情況時應去醫(yī)院診治,否則會耽誤病情。
3.抽搐新生兒抽搐時除了比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體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體或幾個手指)的陣發(fā)性或強直性抽搐外,更常見的是眼球震顫、雙眼凝視、反復眨眼、面肌顫動、前臂來回擺動等輕微的動作,有的新生兒表現(xiàn)為反復的、短暫的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等。有些新手爸媽很容易忽略這些小動作,所以要加強警惕。
4 寶寶怎么又發(fā)燒?
“寶寶怎么發(fā)燒了呀?昨天上午就燒了一陣,現(xiàn)在又發(fā)燒了,是生病了嗎?要不要吃點退燒藥?”
新寶寶體溫愛“捉迷藏”
發(fā)熱是寶寶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往往也是疾病的信號。正常寶寶的體溫一天內有一定的波動,因為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會影響寶寶的體溫。新生兒由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育不成熟,除了吃奶,身體的溫度還易受環(huán)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時外界溫度一高,寶寶便可表現(xiàn)出發(fā)熱。
隨時觀察體溫的變化
如果寶寶的體溫僅是升高,無其他異常表現(xiàn),吃奶和精神狀況都良好,可能是室內溫度過高或衣著過多所致,這時只需要減少衣服或降低環(huán)境溫度即可。如果寶寶發(fā)熱的同時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則表明是疾病所致,需要到醫(yī)院就診。提醒媽媽們的是,新生寶寶發(fā)熱時,一般不宜使用退熱藥,因為目前的退熱藥都為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可影響新生兒血小板的凝血活性,使用后偶爾可導致新生兒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