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文化理解與平等尊重
如同“尊重、了解各國的民族文化,加強友誼、合作”的“上海精神”。藝術交流的主要目的是開拓建立更加平等及互相尊重的文化平臺,以締造人類最終的和諧與共存關系。
上海六國組織包括中國在內,都有各自深遠的歷史與文化,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兒童眼中的視覺世界反映出的也是東方和西方,現(xiàn)在和過去的沖突留下的符號與標志。對于融和東西方文化及歷史的矛盾、弘揚人類求同存異的共同理想與各自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兒童美術具有象神話一樣的魔力,沒有偏見與誤解,完全表達出人性的光輝。
“孩子畫筆下的童話”展覽就是在民間推動、官方支持下進行的,作為一個以兒童為主體,增進友誼和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型展示活動,無疑促進了國家間的睦鄰友好和文化藝術的交流,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兒童們了解各國民族民間文化、開展想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再次提供了一個實現(xiàn)不同文化間的平等與相互理解尊重的契機。
在鼓勵兒童了解優(yōu)秀的世界文化,并體驗不同于本國母體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價值時,美術館的教育職能作用和廣闊開放的視覺文化平臺是不可替代的。在此次展覽中,所有的兒童免費參觀,行知民工子弟學校的1500名孩子踏進了美術館的大門,這可能是他們生命中的第一次.中國美術館以展覽主辦者的身份承擔了自己面向社會的公共教育職責,而今后長期的職能實現(xiàn)也許能改寫中國兒童在美術館有欣賞作品經歷的”人數不足1%”的比例。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少兒美術藝委會主任何韻蘭教授說:兒童總是能率真地表達人類最根本的情感與愿望,這個展覽活動,孩子通過畫對方的民間故事,不僅促進不同民族相互的尊重和友誼,也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悟到: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血脈,否則,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缺乏根基與特色。正如國際藝術教育促進會的主席道格拉斯•波頓博士所言:通過藝術去學習和了解,這是促進國際文化理解和合作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應當信心十足,一道去尋求新的途徑,以進一步理解藝術在世界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我們還要尋求更多的途徑,通過藝術的學習認識相互理解并充滿和平的生活方式。
使命不可輕視
展覽活動為中國的兒童美術事業(yè)提供了不僅是講神話畫故事的啟示,而是如何在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源與國際交流中使孩子們更好地感受、認識和理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重要的,兒童美術及教育應指向精神世界的探索,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再次發(fā)現(xiàn)和傳承。
展覽及幕后感人的故事、和數以千計的孩子們的參與熱情,使我們無法回避地看到孩子們對母體文化與精神家園的渴求,對能夠幫助他們建構美麗心靈的兒童美術教育的呼喚,作為教育者和研究者,又怎能忘卻使命。以下的話具有非常的意義:扭轉過去的偏差,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地區(qū)主義,在不同層面加強對本土文化及中國文化意識的定位和價值觀的重構,通過整體長遠文化政策、師資培訓及藝術教育,培養(yǎng)一種關心和尊重本土與中華文化的氛圍,支持對本土及母體文化的回溯、研究和保護,鼓勵兒童和教師立足本土而兼具中國與國際的視野和態(tài)度,并以融入中國當代文化體系發(fā)宏觀視角展望未來的發(fā)展,應是各界仍需繼續(xù)探討和努力的課題,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歷史使命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