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以為常理上認為“應該”的做法,就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其實,什么才是真正的“應該”呢?玩具僅僅是用來玩的嗎?下面兩位媽媽的做法,或許會讓你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想法。
“喜歡的”就是“應該的”
豆豆喜歡套圈圈。我看豆豆先把小圈給套上了,再套大的,就放不上去了。豆豆姥姥過來就說:豆豆,這么套,先套這個藍的,再套這個綠的……我給攔住了,我想讓豆豆自己學會怎么套。姥姥說:就應該這么套,這樣才是一個寶塔形的。
應該?什么是應該呢?玩具都有1、2、3、4的玩法,孩子就比著大人的做法去做嗎?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好。我認為,玩層層圈,可以讓寶寶學會手眼配合,學會大小概念,學習顏色。但是,應該讓寶寶能夠理解為什么這樣,而不是僅僅記住先怎樣、后怎樣。我就教她:豆豆,你看小圈圈在這兒,大圈圈套不上了,咱們把小的先拿下來,先套大的,再套小的,這就好了……我只想讓豆豆學會看圈的大小,學會怎么解決套第二個圈的問題。寶寶可以自己去發(fā)現(xiàn)小的套上了,大的就不能進去了,大人應該只是引導寶寶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告訴”他應該怎樣。
對豆豆來說,圈圈是可以套的,可以拿著敲東西,可以放到盒子里去……豆豆還喜歡把圈圈往我鼻子上套,特別是我躺著的時候,放到我鼻子上,然后豆豆再來和我隔著圈碰鼻頭,那天,還過來用嘴把圈給叼走了……每有一個新玩法,豆豆都特高興。其實,怎么玩,哪有什么一定之規(guī)呢?當然,引導她套圈可以學東西,但寶寶自己的玩法能夠樂在其中,有什么不好?誰又能說這樣對智力發(fā)育沒好處呢?
專家點評:
豆豆媽的做法是非?扇〉模聦嵣象w現(xiàn)了科學育兒的精神。
首先,豆豆媽不強求孩子怎么玩玩具的開明態(tài)度就非常吻合兒童心理學中一種叫作成熟勢力說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孩子的發(fā)展是內(nèi)在的,外界的刺激和學習是外在的,到了某種能力成熟的階段時,一定的學習就會達到該階段的成熟水平,因此,要對孩子的發(fā)展因勢利導,同時還要因材施教。否則,家長會很辛苦,很累,孩子也會不自由,久之會失去樂趣。如果家長按照自己希望的水平強求孩子,就太主觀了,不符合孩子年齡和個性發(fā)展的客觀情況。
其次,豆豆媽開明的教育想法非常符合教無定法的規(guī)律,她可以允許孩子用成人用心設計的玩具進行各種獨特的玩法,而不是受玩具最初設計思想的限制,孩子在游戲中培養(yǎng)的能力會事半功倍。而姥姥的做法則是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比如用顏色記憶套圈的順序,先是藍色,后是綠色,但是這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孩子卻并不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就像老師只讓學建筑的學生背下許多公式,卻從不告訴他們這些公式在現(xiàn)實中怎么應用,結(jié)果學生們?nèi)匀徊欢迷鯓由w房子。
最后,豆豆媽非常相信孩子成長的力量,雖然她的寶寶沒有剛開始就搭成寶塔,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一定會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另眼看孩子摔玩具
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做不少壞事,尤其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