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膽參與探索,讓幼兒的腦動起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實踐是以認識的基礎。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fā)現問題,也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易解決問題。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幼兒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yǎng),盡量給幼兒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親自動手的機會,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做到“孩子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孩子能想的事就讓他自己想”改變以往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幼兒模仿“的模式。比如在”球體、圓柱體“的認識活動中,教師可以投放大量的供幼兒操作的材料,讓幼兒邊玩邊學,鼓勵幼兒積極地在玩中進行主動地探索,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提問一些問題。如:“剛才你在玩的時候發(fā)現了什么?”“球體和圓柱體在滾動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等等。所以,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多觀察、多發(fā)現、多質疑,為幼兒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五、展開交流討論,讓幼兒的嘴巴動起來《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語言是思維的拐杖”,離開語言的思維是虛晃無力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重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fā)現。如在“認識磁鐵”這一活動中,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自由玩一玩,拿著磁鐵在室內外吸一吸,看一看磁鐵有什么本領?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集體交流中,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fā)現,概括起來有兩種,發(fā)現磁鐵吸住了什么和吸不住什么。從而組織幼兒接著討論:“為什么這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而那些東西不能被磁鐵吸住呢”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呢?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孩子們終于獲得發(fā)現,原來被磁鐵吸住的那些都是鐵或鐵制品。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這樣的嗎?我們是否要再次驗證一下呢?”教師又以商量的口氣啟發(fā)孩子們到活動室內外去親自驗證一下,體現了科學探索的精神和科學的真實與嚴謹。就這樣,通過以上幾步的交流與操作,孩子們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能。所以,科學活動離不開交流討論,交流討論是引導幼兒進行初步歸納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交流不僅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還培養(yǎng)了幼兒獨立思考與獨立發(fā)言的能力,在討論中,兒童的認識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總之,“動”不但促進了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師生平等關系,幼兒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隨之也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又帶領孩子們對科學展開了孜孜不倦地追求。因此,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經常讓學生的耳朵、眼睛、雙手、嘴巴等多種感官動起來,這樣會讓科學活動更生動,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