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幼兒教育在經歷了近10年的“中國式折騰”之后,民辦學前教育遍地開花,表現為城市幼兒園貴族化的現象和農村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低水平的徘徊狀態(tài),而兩者連同公辦幼兒園,無一例外地都表現出小學化的趨勢——孩子等于成人的預備,素質表現為考試分數加藝術特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號令使 “只有一個”的孩子們在蹣跚學步的年齡,被“成功教育”綁在了痛苦的戰(zhàn)車上。本期,請您和我們一起關注幼兒園小學化。 ——編者 ■可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起跑線意識無限強化 信息時報徐姍姍 “贏在起點”,這句話越來越成為家長們追捧的名言。 “擇校風”已悄然延伸到了幼兒園。如今的學齡前兒童要向小學生那樣背著書包去上課,入學前要學會千以內的加減法、認識一千個漢字、背誦幾百個英語單詞;在業(yè)余時間,還要掌握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技能。 現象 “每天都有作業(yè),好累” 家住廣州工業(yè)大道的家長唐女士非?鄲: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每天都會帶作業(yè)回來,而且一寫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二個小時,5歲的孩子每天都喊著累,最近都不肯上幼兒園了。“5歲就學會乘除法了,加減法已經是3位數內的,每天放學后還要在家抄寫阿拉伯數字。” 唐女士訴苦,現在兒子每天都覺得累,在幼兒園算術算不明白,字也寫得不像樣,還經常被老師批評,兒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受打擊。“這么小的孩子,學習這么多死記硬背的知識,太可憐了!” 家住廣州的浩浩今年5歲,一向古靈精怪的他,最近卻鬧起了情緒,他向記者訴苦:“每天老師會留很多作業(yè),寫字寫得手都疼。” 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般都是6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主要時間應該是用于玩樂、學會交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現在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現象卻相當普遍。記者最近走訪了廣州市的部分幼兒園,發(fā)現不少幼兒園在中班已開始把活動內容集中在拼音、識字和計算上,大班幼兒不但會讀寫拼音、漢字,加減法口訣表也不在話下。同時,幼兒園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yè),大多是寫字、做算術題等方面的書寫作業(yè),老師還會在學生的圖畫、數學等“作業(yè)本”上打分、寫評語;有的甚至將小學一年級的拼音提前在大班、學前班上。 家長 起跑線意識無限強化 “現在小學的作業(yè)又多題目又難,幼兒園不提前準備怎么行?”家長劉先生表示,“聽說現在很多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都會拼音和簡單算術了,到時候別人都會了,只有我的孩子不會,豈不是一開始就落后!”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贏在起點”是家長們的普遍想法?吹絼e人家的孩子認識多少漢字,會算多少數學題,馬上想到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否則就是沒有盡到責任。另外,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家長擔心自己孩子上了小學會不習慣,幼兒園階段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孩子就能“提前進入狀態(tài)”。 廣州信孚教育董事長信力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已存在多年,其原因也不是單方面的。從大的方面講,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從高中開始,而是從初中階段就展開了競爭,在這種競爭壓力的驅使下,有的家長和老師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發(fā)掘孩子的“潛力”。 幼兒園 幼兒教育競爭激烈 “許多家長都將識字多少作為衡量孩子在幼兒園的收獲。”廣州海珠區(qū)一家幼兒園的周老師告訴記者,他們也認為幼兒園的孩子應該以玩為主,開拓心智,但許多家長則希望孩子能學到更多的書本知識。 一位私立幼兒園的負責人告訴信息時報記者,她也知道國家不提倡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小學課程教育,但現在家長對這方面的要求和呼聲很高,而且同類的幼兒園也都在這么做,為了爭取生源,保證幼兒園的效益,她們也不得不順應家長的意愿,開設一些小學課程,以吸引更多的家長和幼兒。 “我們是私立幼兒園,家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教學。”萊恩幼兒園的一位徐老師也表示無奈,“我們也不原意給孩子留那么多作業(yè)。但我們要吸引更多家長,只能在孩子的學習上多下功夫。現在競爭激烈,家長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多點優(yōu)勢,有些家長希望幼兒園突出藝術、英語之類的特色,但也有些家長認為,數學、認字、背唐詩更實用更重要。這樣,如果其他幼兒園都教這些內容了,我們沒教,幼兒園生源就會流失。” 專家 請尊重孩子的天性 廣州津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海勇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為“小學化”教育模式不僅會增添幼兒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束縛了孩子的獨立個性和想象能力。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過程中,素質教育在幼兒教育上的體現是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擁有自由想象的空間和健康、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 “幼兒園所學課程類似小學,這本身就是重復教育。等孩子上小學后,開始時什么都會,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不認真學習、不愛動腦的習慣。到了三四年級,突然開始接觸新的知識,孩子就會跟不上、不會學,原本老師眼里的聰明孩子,不見得就能繼續(xù)保持‘小神童’的優(yōu)勢。” 吳海勇表示。 ■幼兒學前教育小學化堪憂 濟南時報 于向寧 專家認為,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教育大綱規(guī)定幼兒早期教育達到的目標為“幼兒在各種游戲中歡度幸福童年”。當孩子對漢字、詩詞還沒有感興趣的時候就強行讓他們學,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學真正開始接觸這些知識的時候,就開始厭倦,提早學習會挫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幼兒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從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fā),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將小學教育提前到幼兒階段違背教育規(guī)律,是在拔苗助長,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發(fā)展。“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在現實中已開始出現問題,比如孩子因學習的壓力而少了天真、爛漫與快樂;孩子原本帶有年齡特征的認知過程被嚴重破壞,導致孩子的“知識消化不良”,到上小學時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許多孩子在疲于學習中抹殺了自己的想象力,長期處在機械讀、寫、背的學習狀態(tài)中;甚至有些孩子還出現不同程度的自閉癥。 科學實驗證明,對幼兒進行小學化教育只會事倍功半。對于幼兒超前學習,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武漢、北京等地500位幼兒家長和100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七成教師明確表示超前傳授知識不利于孩子成長,提前加壓還會抹殺孩子的想象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有害無益,幼兒的身體機能和神經系統(tǒng)都很脆弱,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鐘,4歲約為12分鐘,5歲約為14分鐘。如果長時間注意力太集中,大腦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tǒng)造成傷害。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還不具備系統(tǒng)學習的能力,過早強制灌輸,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變了味的學前教育,是“良藥苦口”,還是“拔苗助長”? 提前應試教育≠早期智力開發(fā) 雖然大多數家長對于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的態(tài)度已趨理性,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應遵循幼兒認知、成長的規(guī)律,但仍有部分家長積重難返,認為肯給孩子“加碼”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多教“正經知識”的幼兒園才是好幼兒園。于是,幼兒園也不得不迎合家長的需要,將“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的學習方法提前灌給孩子,不但模擬小學課堂的授課方法,每天布置作業(yè),甚至還要進行大大小小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