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家長大多對孩子千依百順,這可不是件好事情。孩子的要求太容易得到滿足,孩子的錯誤行為得不到糾正,對孩子沒有好處。愛孩子要有原則,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
一、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優(yōu)秀的品格,就要從小抓起,所以我要對家長和老師們說:對待孩子,首先要學會拒絕。
1、讓幼兒自己遭受挫折,努力去克服困難當幼兒在學習或是生活上遇到困難或挫折向你求援時,你要告訴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克服。這正如小孩跌倒了,應該讓他自己爬起來一樣。如果大人總是忙著去扶小孩,小孩每次跌倒就會哭鬧不休。我們班的享享,穿衣服還不是很會穿,一開始我看他穿的太慢了,有時就幫他穿。可是一段時間過去了,他還是那樣。我覺得不能老是幫他,這樣他永遠也不會給自己穿衣服。后來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他和別人比賽,而且我特意讓他和比他稍微慢一點的孩子比賽,這樣他在比賽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速度也比以前快多了。給孩子自己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機會,可以練就孩子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勇氣,而且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要知道,其實有許多事情,你的孩子是能夠做到或者經過努力是能夠做到的。
2、拒絕孩子的虛榮心,培養(yǎng)其節(jié)約的習慣當孩子嫌原有的一件衣服樣式太老或太舊,要求換一件新衣服時,你應該拒絕。你要告訴他:“你這件衣服還可以穿,不需要再買。”你還得告訴他:“那件衣服包含著父母的許多汗水。”拒絕孩子這類不合理的要求,就是拒絕幼兒的貪欲,也就是抑制幼兒的虛榮心。我們班里的鈺鈺是個小公主,經常要穿好多漂亮的衣服來炫耀,其他的幼兒看到了,也學起她來。我就告訴她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幫她買衣服花了好多錢,爸爸媽媽很辛苦的,下次少買一些新衣服,舊衣服也可以穿的。家長和老師們也應該讓幼兒從小就體會勞動的辛苦,從小懂得勤儉節(jié)約。
3、學會拒絕是關愛孩子,真正意義上愛孩子拒絕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是愛護孩子的具體表現(xiàn)。一味地遷就孩子、滿足孩子,這叫做溺愛。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害”。我們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決不能不加思索地去滿足他。不會拒絕孩子要求的家長和老師,不是成功的家長和老師。
當一個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不論他是想更快的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干脆的加以拒絕。如果你一看見他流淚就給他東西,就等于鼓勵他哭泣,是在教他懷疑你的好意,而且還以為對你的硬討比溫和的索取更有效果。拒絕孩子反而可能對孩子將來人格方面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拒絕很重要,其次批評在幼兒的教育中也有著它舉足輕重的影響。
1、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批評”這種教育方法一直是老師慣用的,老師總覺得,孩子做得不對就該批評,但從收到的效果來看卻總是不盡人意。那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怎樣批評呢?是不是就不要批評呢?怎樣做更好呢?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給了我許多啟示。他說:“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采取一定措施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為力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說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這句話的啟示就是正面批評少用為好,要用也要講點藝術。
我們班上有一個叫睿睿的小男孩,自我教他以來,幾乎天天欺負小朋友,經常惹的小朋友哇哇大哭。短短幾個星期來,小朋友和家長對他的告狀也接踵而來。記得有一次,一個家長就跟我說讓睿睿離他家孩子遠一點。為此,睿睿是常常被我狠狠的批評。結果兩個月下來,他還是老樣子。從那以后,我便開始觀察、分析睿睿打人的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下來,發(fā)現(xiàn)他每次打人的原因還真是各不相同:有時是別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便重拳還擊;有時是以自我為中心強搶別人的玩具;有時是跟小朋友玩耍少了分寸……于是我便針對他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耐心傾聽他的辯解,并告訴他這樣做為什么不對,該怎么做才對。一段時間下來,他的不良行為有了明顯轉變,和小朋友之間的感情也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