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言提示。這個方法因簡捷、方便具有時效性而經常被采用。我們在指導過程中,要注意指導語的藝術性。有時可以是直觀的,即用正向語匯代替負向言語,如,告訴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訴孩子玩玩具要安靜,如果有問題可以小聲交談,不要影響其他小朋友。有時可采取帶有啟發(fā)性、建議性的語言,如表演區(qū)的寶寶因為爭搶角色而發(fā)生糾紛時,教師可以啟發(fā)他們進行協(xié)商,引導寶寶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2、動作暗示。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適當運用動作提醒寶寶,不僅可以減少幼兒的心理壓力,也可以讓寶寶在模仿中學習遵守常規(guī)。例如當我發(fā)現寶寶在玩給瓶寶寶喂豆豆時,當豆豆掉到地上時,寶寶只當沒看見一樣,于是我走過去,和他們一起玩,當有豆豆掉出來時,我馬上小心翼翼地把豆豆撿起來,放回原來的地方,孩子們看到了,自然而然地模仿起來,如今這種情況有很大的改觀。
3、材料調整。當寶寶違反了常規(guī)時,作為教師,我們都該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讓寶寶使無法遵守規(guī)則,是寶寶忘記了?是寶寶不懂?是寶寶的生理、心理還沒有發(fā)展起足夠的自制力?還是材料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如,前陣子建構區(qū)增添了旺仔牛奶罐供寶寶拼搭。但是發(fā)現寶寶持久性差,往往還沒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離開,玩具扔得亂七八糟。這時我就想:材料可能太單調、操作性不強,繼而對材料進行了調整:分別增加一些性質不一、型號不一的材料如紙盒、紙磚、膠卷筒、薯片罐等輔助材料,并擴大建構區(qū)的場地,這樣就提高了寶寶對建構區(qū)的興趣,改掉了以往不良的操作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建構區(qū)活動常規(guī)。
4、行為評價。當寶寶在活動結束后,我總是要組織寶寶進行交流與評價,以促進寶寶鞏固良好的常規(guī)。這時,我們的評價有表揚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長、五顏六色真漂亮”,表揚幼兒專心學習,堅持學習,有始有終地完成一項任務;有勉勵性的,如“你今天進步可真大,剪紙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紙記得把紙屑放進美工區(qū)的小紙簍里,那就更棒了”;有討論性的,如“離開座位時為什么要把椅子靠進桌子”;通過討論讓寶寶了解到,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而受傷,而且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等。這樣,除了讓寶寶有參與感外,也能讓幼兒真正了解常規(guī)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室常規(guī),并且能夠確實遵守。
我們意識到,要培養(yǎng)苗班幼兒的區(qū)域常規(guī)既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chuàng)設各種讓幼兒活動、交往的環(huán)境,并進行悉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使幼兒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