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反思我們以往的科學活動,有許多時候恰恰忽視了這一點,而經(jīng)常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在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他們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以至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jié),如看見紅燈亮著仍沖過馬路,有電的插頭卻用手去觸摸,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學習的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在綱要精神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實踐,我深刻意識到,幼兒科學活動必須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
一、 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必須來源于生活首先,我們要樹立“時時處處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學”的觀念。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效地組織科學活動。如在金秋季節(jié),幼兒常在口袋里藏幾粒瓜子,偷偷地與同伴分享。我們就由此信息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瓜子”這一個科學活動,請幼兒自愿帶些瓜子,老師和家長多方面收集瓜子和生長植物的圖片、實物,幼兒在盡情地品嘗瓜子之余,又了解了瓜子的來源,各種瓜子的不同特點。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又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
其次,我們要有一顆細致觀察的心,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即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敏感地捕捉住幼兒的那些稍縱即逝的消息,發(fā)揮它們的教育價值。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幾個幼兒仰著頭,小手指著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車,議論紛紛,不一會兒,參與議論的幼兒越來越多。如何利用這輛大吊車,發(fā)揮它的教育價值呢?我們就即刻組織幼兒走近大吊車,觀察吊車的運作過程,讓幼兒了解到吊車的作用,知道大吊車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困難,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
最后,我們要迅速作出反映,調整教育策略。“保護冰寶寶”就是幼兒在生活中,偶爾發(fā)現(xiàn)冰,再產(chǎn)生認識冰、了解冰的特點所組織的一個活動。因為自然結冰在我們這一帶機遇難逢,當小班的幼兒看到跑道上灑落著滿地的晶瑩透亮的碎片時,有的說是玻璃,有的認為是冰,如何讓大自然的這一現(xiàn)象自然而又深刻地植根于幼兒的腦海?我迅速調整教育策略,運用反向思維的方式,請幼兒每人找一塊冰寶寶,想方設法不讓它變小或受傷。幼兒想出了許多方法:有用手帕、餐巾紙包住的,有藏在口袋里、抽屜里的,有找洞藏起來的,五花八門的方法全部施展出來,但最終的結果讓幼兒明白,冰還是化成水,在整個帶著幼兒感情的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發(fā)現(xiàn)是不斷出新,幼兒對冰易碎、冷硬、融化等特點的掌握也是生動而又感性的,這比在教室里對著人為制作的冰塊講特點更能感受生活。
二、 幼兒科學活動形式應盡量生活化(一)日常科學活動的生活化。在認識各種各樣的車子時,我們先帶著幼兒到馬路上觀察,在觀察中幼兒隨意地交談,既讓老師了解了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又適時地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范圍,在以后的各種活動中,如乘車或看到停放在一邊的車子,再及時引導幼兒觀察、感知。為了讓幼兒了解紅綠燈、斑馬線的作用,我們就帶著幼兒到實地走一走,幫助幼兒把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進而為幼兒現(xiàn)在及將來的生活作充分的準備。
。ǘ┻h足活動。遠足活動是完全生活化的體現(xiàn),在遠足活動中,一路風景、一路學問,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感受著大自然的奧秘、感受著大社會的豐富多樣,拓寬知識,激活思路。在自由寬松的遠足活動中,幼兒的情緒是積極的,學習是主動并且具有探索性的,獲得的經(jīng)驗是直接而又感性的。比如:在初冬時,我們到大橋公園遠足,幼兒偶爾對小樹身上纏著的草繩產(chǎn)生興趣,各種猜想在得到證實后,他們興奮不已,在適時的引導下,幼兒又去尋找小樹過冬的其它方法。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興趣也會應此而進一步得到激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