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孩子在活動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疑惑,教師如何適時、適度、適量地介入孩子的活動,科學(xué)正確地引導(dǎo)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做孩子的引導(dǎo)者、支持者、合作者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望,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心中的疑惑,使孩子遨游在科學(xué)的海洋中。
案例一:
角落活動時, 楮天舒和狄嘯展在用放大鏡看手上的指紋,突然間狄嘯展問楮天舒:“我手上有一條一條的線,你手上有嗎?” 楮天舒也好奇地一問:“我也有的,我們的線一樣嗎?” 狄嘯展肯定地說:“不一樣的,因為我比你矮,我的手比你的小。”老師馬上肯定狄嘯展的說法,而且告訴兩個孩子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兩個孩子沒趣地放下放大鏡異口同聲地說:“我知道了!”結(jié)束了探索指紋的活動。
案例二:
科學(xué)活動時,孩子們在探索怎樣使紙站起來.在沒有提供輔助材料的情況下,有的孩子把紙折疊成各種立體物讓紙站起來.這時我看到張沈陽很認(rèn)真地把一張薄紙一會兒放在桌上、一會兒放在地上、一會兒放在椅子上,想讓紙站起來,可是不管用什么辦法,紙都不會站起來。他生氣地把紙往桌上一扔:“騙人,紙不會站起來的。”這時,老師馬上走過去說:“你看楮天舒想的辦法多好啊!”他一看馬上高興地說:“原來這么簡單啊?夾在兩張桌子中間就能站起來了!”模仿別人馬上成功地將紙站了起來。
案例三:角落活動時,陽陽和幾個小朋友在做怎樣使紙燃燒起來的實驗,只見每個小朋友拿了一張白顏色的紙,用黑的水彩筆在上面畫上圓點,再跑到太陽下面,用放大鏡對準(zhǔn)黑點,一會兒,陽陽的紙燃燒起來了,高興的大叫起來,“我的紙燒起來了。”這時浩浩的紙也燃燒起來了,還有的小朋友著急的說:“我的紙燒不起來。”這時教師馬上出現(xiàn)在幼兒面前:你拿的紙和陽陽的紙一樣嗎?幼兒發(fā)現(xiàn)陽陽、浩浩的紙薄,自己的紙厚,馬上都去換了一張薄紙,結(jié)果實驗過程、實驗方法都出現(xiàn)了一樣的情況,孩子們不再去探索新的方法。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老師在孩子有困惑、有困難時馬上介入孩子的活動中,從而使孩子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結(jié)果,失去了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反思案例,如何介入孩子的活動是科學(xué)教育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一、教師改變角色,適時介入孩子的問題。
從案例一認(rèn)識指紋,大家發(fā)現(xiàn)老師的介入太早了點,這樣簡單化的處理方法對孩子的探索有著影響。他們兩人發(fā)現(xiàn)指紋不一樣時很好奇,他們很有可能會聯(lián)想到別人的指紋也會不一樣,而我卻直接把結(jié)論告訴了他們,使孩子們失去了探索的興趣,所以教師的介入是不合適的。怎樣的介入才是合適的呢?首先是介入的時間不宜太早,其次是教師的角色定位。如果教師當(dāng)時變化角色,作為孩子們的同伴介入,就會和孩子平等探討此問題。“你們的發(fā)現(xiàn)真有意思,你們知道一條條線叫什么嗎?是不是人人手指上有線呢?”這樣飛進(jìn)孩子頭腦的不是一個結(jié)論,而是一串問號,新的探索活動也會生成!從而激發(fā)孩子向深層次探索的欲望。
二、幼兒碰到困難時教師的介入。
探索活動中,孩子們肯定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何在孩子有困難的時候介入,幫助提高他們的探索興趣呢?從怎樣使紙站起來的案例中看出,教師的介入沒有起到引導(dǎo)、支持的作用,而是鼓勵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如果老師換種口吻:“想個好辦法,你一定會把紙站起來的,而且站起來的方法與別的小朋友的方法會不一樣。”孩子在老師鼓勵、信任的話語中,肯定會積極探索使紙站起來的方法,而不是去模仿別人。知道自己的介入出錯了,就再次引導(dǎo)幼兒想出與眾不同的好方法,有的把紙靠在墻上,有的夾在鋼琴里,有的吸在黑板上,有的用大頭釘戳在軟包上,有的夾在衣服里,孩子的想象力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之外,所以在孩子碰到困難時,老師介入時不同的語言提示會讓孩子產(chǎn)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