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種方式把幼兒個體思維、理解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顯性化,使幼兒能比較容易地掌握這些行為,在自己的討論活動中能自覺地運用和反思,最終形成共識。
。2)以理服人
既然是科學活動的討論,講究的是科學,在成員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都要有依據所在。即便答案未必是正確,是幼兒自己猜測或想象的。在驗證假設時,幼兒須注意克服自己的主觀偏見,運用"如果……就……"句型去支持自己的觀點或進行辯論。
如:"大班《各種各樣的蔬菜》討論:"你覺得芹菜什么部位可以吃,哪些部位要摘掉?"
幼兒1:"我覺得芹菜的根可以吃,葉子要去掉。因為我媽媽每次炒芹菜都是這樣的。"
幼兒2:"我覺得你的觀點不對,芹菜能吃的部位叫莖,因為我媽媽說過的應該是莖。"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對討論進行及時、明確的總結評價,不要草率收場,更不要沒有結尾的討論,這是對課堂討論效果的升華和延伸。
三.科學活動中藝術討論的效果分析
1.幼兒方面
。1)促進了幼兒討論的積極性。在每次的科學討論活動中,幼兒們都積極參與,大家都很有秩序的進行討論活動。再也沒有幼兒在討論時講述與問題沒關系的話題,他們積極探索,勇敢發(fā)言,與同伴一起尋求答案。
。2)促進幼兒各能力的發(fā)展。當幼兒圍繞某一個話題討論,不僅會使幼兒逐漸具備與話題相應的思維水平,勇于發(fā)表意見,從中得到自信,同時還使幼兒可以經常從同伴的不同想法中主動吸收有益的經驗,這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會使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交往溝通能力、問題的自我解決能力得到發(fā)展的同時,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的能力。
2.教師方面
。1)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通過有效討論的實踐研究,我們的科學活動討論不再是教學活動展示的裝飾品。而是真正成為了科學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有效手段。
。2)促進教師的自我發(fā)展,教師在科學、合理、深入地組織討論,促進師幼和諧共處。也提高了自己在日;顒又械恼Z言組織能力;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在思考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
[2]梁志焱:《學前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馬長青、向一.: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2003,1
[4]王新宇:課堂討論的有效組織,《文學教育》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