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還可以看到:戶外活動時有孩子幫同伴拿玩具;桌面游戲時見到同伴的玩具掉地上會幫忙撿起來;看到玩具打翻在地上有的孩子會主動拾起來;集體收拾玩具時更是七手八腳大家動手等等。每當這時,我都會給孩子們一個贊賞的目光和肯定的微笑,希望他們在我的贊許中得到良好行為及情感的培養(yǎng)。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能主動地做這些小事就是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開端,在學會關心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導孩子體驗父母、祖輩為自己做了什么,在幼兒園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為自己做了什么,激發(fā)孩子對關心幫助自己的人們產(chǎn)生感激之情,使幼兒有機會去理解體驗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不同情境中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情感,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慢慢由自愛擴展到愛他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yǎng)不出這種感情來。"而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xiàn)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因此,從身邊小事、生活細節(jié)入手,對孩子進行關愛教育,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下愛的種子。
關愛教育,于細微處見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