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大班"好玩的磁鐵"活動中,我按"探究--實踐--再探究--再實踐"的流程,組織幼兒經歷了三次"探究與實踐"活動,分批投放了不同的材料,讓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認識磁性。第一次,我投放了許多別針、金屬瓶蓋、鑰匙、釘子等等,讓孩子們自己去嘗試:怎樣把它們吸起來?孩子們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樣樣東西都能被吸起來。實驗出了磁鐵能吸鐵的本領。第二次投放了一些積木、塑料插片、塑料瓶蓋、扣子、筆蓋等材料,讓孩子們再去探索。孩子們便發(fā)現(xiàn)磁鐵不是能吸所有東西。為了讓孩子們知道磁力具有穿透性,我又第三次投放了不同大小不同質地的紙屑、卡片、毛線、布條,引導孩子大膽嘗試,在它們的下面加入鐵片或其他鐵制品,產生了磁鐵吸住它們的現(xiàn)象。由于這一活動較多地采用了開放性、啟發(fā)式的提問,因而幼兒的思維非;钴S,學習探索也更加得主動、積極。
四、寓教育于科學游戲中
科學活動必須是符合科學事實的,不像美術活動、音樂活動那樣可以夸張、大膽想象,它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我們首先要考慮設計的內容是否合理、科學?茖W教育往往以科學探索活動為主,操作性強,幼兒能在自由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中,無所顧忌地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兒在操作中不斷地開動腦筋,尋求答案。 比如在各種科學小實驗中,幼兒不僅能獲得廣泛的科學知識,在感知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概念,而且還能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類、測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如在"摩擦起電"的實驗中,,讓孩子們用紙屑、塑料玩具、積木鐵質小棒、瓶蓋、木質積木、絲綢布等材料自己去嘗試:怎樣把紙屑吸起來?孩子們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有的東西摩擦后能將紙吸起來,有的卻不能,這是什么道理呢?通過老師的啟發(fā)、引導,幼兒很快懂得了"靜電"與"吸力"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了幼兒善于動腦,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發(fā)展了幼兒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們能在活動前廣泛地收集多種材料,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盡可能豐富的探索環(huán)境,幼兒就能自如地在探索過程中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五、適時鼓勵,活動中不斷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有的放矢進行指導,對孩子們的求異行為應加以鼓勵,而不是橫加指責;盡量不作過多的限制,以免幼兒怕犯錯誤而產生恐懼心理;注意做到適時鼓勵,在活動中不斷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如教師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避免過多的言語,尤其是指令性語言,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操作、思考和表達;教師要及時了解幼兒學習的情況,但又要避免過多的幫助,盡量多給幼兒獨立思考的余地;要鼓勵幼兒自己解釋自己的發(fā)現(xiàn),哪怕是錯誤的解釋;要鼓勵幼兒多提問,并巧妙地引導他們針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档蛯W習的難度,讓幼兒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幼兒體驗成功的同時,就會獲得信心。比如在課上,表揚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集體的、個別的、口頭的、書面的。如點頭、微笑、夸獎、貼小紅花等,F(xiàn)在我們還可在課件中設計表揚的環(huán)節(jié),如幼兒回答對某個問題后,電腦中會出現(xiàn)表揚的畫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紅花,大拇指、小紅旗等,另外還可加上語音,如你真棒、好極了等,課件中的表揚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新的刺激,對幼兒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六、課堂教育與社會大自然結合
熱愛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生來就對自然環(huán)境中的水、土、大氣、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幼兒園環(huán)境教育必須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環(huán)境為課堂,以啟蒙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環(huán)保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初步理解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努力尋求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并采取行動,形成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過去,我們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時,常常局限于園內的教育,而忽視與園外科學活動的結合。其實,幼兒的科學教育內容離不開與大自然和社會,不同渠道,多種方式,多樣活動,都有利于幼兒知識經驗的獲得,認知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充滿著許多誘人的奧秘,富于好奇心的孩子們總是喜歡提出各種問題并想探個究竟。所以大自然是幼兒學科學的最好課堂和材料,它為幼兒科學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觀、最生動的材料。在進行"夏天的蟲"的主題教學時,我?guī)е⒆觽円黄鹱呷肜ハx世界。讓每個孩子都象昆蟲學家一樣去觀察我們周圍有哪些昆蟲?這些昆蟲叫什么名字?它們長得什么樣?住在什么地方?喜歡吃什么等。孩子天生對各種各樣的昆蟲感到好奇,他們常常會睜著自己明亮的眼睛觀察那些最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小動物。因此當你走進我們教室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孩子們制作的不同種類的蟲子標本,在走廊內,我們還創(chuàng)設了昆蟲標本吊飾,這也給周圍環(huán)境增添了溫馨的色彩。
幼兒一日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教育的素材內容。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許多幫助,我們離不開科學等等,這些科學意識與情感的培養(yǎng)對幼兒是終身受益的。而且也有利于各科教學的相互滲透,讓幼兒在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接受了科學教育。例如:歌曲《夏天的雷雨》就滲透了自然氣象科學的常識,通過歌曲學習,小朋友也了解到雷雨是夏天特有的氣象特征之一,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再比如:語言詩歌《夏天在哪里》,它語言簡潔、優(yōu)美、自然、流暢,且瑯瑯上口,不僅給幼兒帶來文學的享受,而且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還滲透了很多夏天季節(jié)特征的了解。因此,科學活動的滲透性不局限于科學教育活動,更蘊涵在其他各科教育和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在認識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活動中,我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組織幼兒到戶外去觀察天氣的變化,感受氣溫的冷暖,欣賞我們身邊的麥苗、麥桿、蘆葦、野花、野草等自然景物,及時引導幼兒觀察農作物、花草樹木等生長過程,了解人們的勞動情況,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去尋找季節(jié)的不同特征,感受自然界的美與神奇,這不僅陶冶了幼兒的情感,同時也增強了對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