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幼兒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對小雞、小貓、小狗之類的小動物感興趣。因此,根據(jù)幼兒這一特點,我采取情趣模仿法,設計模仿發(fā)聲練習效果很好。在一開始的模仿練習,我引導幼兒:小狗怎么叫"喵喵喵",小雞怎么叫"嘰嘰嘰"等,開始幼兒還感興趣,幾次下來,幼兒就厭煩了。我就根據(jù)幼兒的特點,改變了教學方法。我將小狗"擬人化",設計富有情趣的發(fā)聲練習曲,邊唱邊引導邊提問。如:
教師:小狗肚子餓了是怎么叫?
幼兒:小狗肚子餓了就會沒精神,沒有力氣。
教師:有誰來學一學?(這時,幼兒就嘗試用輕輕的聲音來唱出小狗無精打采的樣子的叫聲。5-︱3-∣1-‖這時,幼兒學會了連音唱法。
教師:當小狗有骨頭吃了,它回怎樣叫?
幼兒:這時幼兒就表現(xiàn)特別高興,唱得較大聲。于是,我就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的口形,聽聽我的聲音,學唱 5 3 1 ︱5 3 1 ‖。我用情景化的語言提示幼兒"唱得這么大聲,小花 狗會被你們嚇跑的。"幼兒聽到我這么一說,馬上就會用輕柔、舒緩的聲音來歌唱。經(jīng)過引導,幼兒初步學會了非連音唱法。
教師:小狗吃到了骨頭,蹦蹦跳跳特別高興會怎么叫?
幼兒:"汪汪汪"的聲音要提起來,要結實有力,清脆悅耳。這樣,幼兒很快學會了頓音唱法。
此外,在實踐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唱歌借助吐字的口型,口型能牽動共鳴腔,影響著幼兒在唱歌時聲音的運用。因此,我根據(jù)不同班的年齡特點,要求小班幼兒用"圓圓的嘴巴"來唱歌;中班、大班幼兒用"嘴里像含著一個雞蛋或含著一口水"來唱歌。
五、教學過程的重新認識經(jīng)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一次歌唱活動下來,孩子們還不記得歌詞,更不用說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實,這是我們老師太重視我們的教學結果了,記住歌詞在歌唱中的確是關鍵的一步,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讓孩子記歌詞,而沒有幫助孩子去理解這首歌的性質,沒有教給孩子怎樣唱好它的方法,那么唱歌有何意義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采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備素質。我們還應注重在我們教學中發(fā)展了孩子什么能力,鍛煉了孩子什么技能,使孩子獲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態(tài)度,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注重教與學的相互協(xié)調,重視幼兒學習的過程。急于求成往往會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孩子的歌聲是純真美好的,屬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個孩子都能愉快地放聲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來,唱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最純真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