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年輕媽媽。我的兒子躍躍還不到兩歲。在伴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孩子天生勤快,喜歡嘗試,對于干家務"樂此不疲"。遺憾的是,這種優(yōu)良秉性往往被愛包辦的家長們扼殺在搖籃之中。
和很多中國家庭一樣,我和愛人上班時,孩子的生活都由爺爺奶奶兩位老人照料。老人因為愛孫心切,不免過分牽就縱容。特別是在生活上完全包辦,如吃飯的時候不僅喂著吃,而且追著喂,生怕孩子吃不飽。
我深知這種愛會阻礙孩子發(fā)展,就不斷地給兩位老人做思想工作。我讓躍躍1歲左右時,開始自己嘗試吃飯。最初,只給他在碗里放一些塊狀食物,比如饃塊、蘋果、小餅干等,讓他用手或者拿勺子往嘴里放。我注意到,每次他自己吃飯時都很開心,吃完后還會把碗拿起來給我看,證明他很棒,可以和大人一樣吃飯了!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不僅保護了他的積極嘗試,也無形中增強了他做事的自信心。后來我慢慢地給他添加一些飯菜之類的食物,雖然吃的過程中經常把食物弄到衣服上,但我從未指責過他。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現在,躍躍已經可以和成人一起進餐了,從不挑食,就餐習慣非常好。躍躍的嘗試,讓我更加堅定了這樣的理念:孩子的行為需要家長的積極支持,當孩子有學習和嘗試的愿望時,應充分利用好這些教育時機。
記得兒子躍躍1歲2個月時,一次我去衛(wèi)生間拿笤帚掃地,剛學會走路的他步履蹣跚地跟在我身后,進了衛(wèi)生間,我沒有加以阻止。當我拿起一把靠墻的笤帚時,他也拿起旁邊的另一把小笤帚,嘴里還吱吱唔唔地說著,小手向地板指來指去。我讀懂了他的意思:小家伙要和我一塊掃地呢。我第一反應是摸著他的小腦袋,表揚說:"躍躍想和媽媽一起掃地,躍躍真的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干活了。"兒子似乎聽懂了我的意思,更高興了,用兩只小手托著笤帚走進客廳,開始左一下、右一下地亂劃。此情此景,我心生感慨:其實孩子對做家務非但不反感,而且很樂意。只要積極引導,多加鼓勵,就能保護他們喜愛勞動的天性,也幫他們形成了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的躍躍非常喜歡和我一起做家務。他自己收拾玩具、扔水果皮、撿地上的小紙屑。我下班到家時,會讓他幫我拿拖鞋、放衣服。
最后想給家長說一句: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天性就是通過勞動,發(fā)展他們的各項能力。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探索世界的空間,放開過分呵護的雙手,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永遠也成不了搏擊風雨的"雄鷹"。
【9個細節(jié)影響孩子一生成敗】每個父母都希望從小為孩子打好基礎,下面這9個細節(jié)一定要注意,他們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成敗: 1. 健康的身體; 2. 上進, 無論心態(tài)還是行動; 3. 嚴謹的生活作風; 4. 懂得友愛; 5. 誠實守信; 6. 勤儉節(jié)約; 7. 懂得感激; 8. 養(yǎng)成正確的思考方式; 9. 懂得謙遜
你是否真的愛孩子,不看你的意愿,而是看孩子的感受;你和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不在你說了什么,而在孩子理解了什么;你真想解決問題,關注的重點不該是孩子的行為,而是行為背后孩子真實的需求;你是否在幫孩子成長,不看你幫他解決了多少難題,而要看他是否越發(fā)有勇氣,有能力去自己思考和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