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前,孩子們陸續(xù)進入午睡室,突然我聽到嘉嘉的哭聲,我一看,只見菲菲拉著嘉嘉的手,眼睛看著我,大聲的說:“對不起。”我問怎么回事,菲菲說:“我讓他快點,他不聽,還慢吞吞的,我就打了他。”一旁的亮亮湊過來說:“菲菲說了對不起了。”我瞪了亮亮一眼,說:“她是故意打人的,說對不起就行了?”我又問菲菲:“他動作慢了,你去打他,這樣做對不對?”菲菲說:“不對。”“那你應該怎么做?”菲菲想了一會兒,說:“我?guī)退撔,讓他快點進去。”我點點頭,讓她照做,果然嘉嘉聽話地和菲菲進了午睡市,我又提醒菲菲:“你剛才把嘉嘉打疼了,要怎么讓他原諒你?”菲菲看著嘉嘉說:“對不起。”嘉嘉也說了句:“沒關(guān)系。”兩個人高高興興的上床睡覺了。
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們認為,雖然我無意或有意的冒犯了別人,但我已經(jīng)說了“對不起”,兩個人就扯平了。實際上孩子們并不知道這“對不起”具體表示什么意思,不清楚什么時候用它,也不明白怎么樣去用它。有的孩子把“對不起”變成了自己遠離批評或懲罰的“擋箭牌”,“對不起”自然也就變了味。把“對不起”掛在嘴邊的這種現(xiàn)象,非但不利于幼兒道德認知的發(fā)展,而且對幼兒的人格發(fā)展不利。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幼兒說“對不起”的變味和承認的引導不得當有關(guān)。因為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有限,常常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感覺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已經(jīng)對別人造成了不便或傷害。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后,承認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內(nèi)疚,是否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否真正的想改正,就讓他向別人道歉,說“對不起”,因此,“對不起”自然也就變了味。在孩子犯了錯誤后,應該首先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對別人造成了什么樣的傷害,并詢問孩子應該如何取得對方的原諒?引導幼兒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出一句“對不起”,另外要向幼兒強調(diào),如果是不小心犯下的錯誤,說“對不起”可以獲得原諒,可是如果是故意犯了錯誤,就要接受懲罰,說“對不起”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老師和家長是幼兒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我們的道德風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當我們無意中冒犯了孩子時,也應該真誠地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