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意圖:《尋寶》是一個以尋找的神秘來吸引孩子的讀本,文本包含了科學領域、語言領域的相關知識,內容新穎、有趣,圖畫情節(jié)豐富,文字難度一般,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孩子們在平時的晨間活動、區(qū)角活動等環(huán)節(jié)都喜歡翻閱圖書《走迷宮》,我班老師還專門收集了一系列的"迷宮"圖片供孩子們閱讀,深受孩子的喜愛。在閱讀此類書籍時,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小手指著百轉千回的路線,充滿期待地向前走,在走迷宮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探索、發(fā)現(xiàn)帶來的愉悅情緒。
一、活動目標:
1、能夠依據(jù)畫面內容,推測故事情節(jié),體會故事出乎意料的結局
2、積極參與圖畫內容的討論與游戲
二、活動準備:分享閱讀《尋寶》、"尋寶"游戲所需材料若干(海盜眼罩一個、一棵樹、一塊石頭、放大藏寶圖一張)
三、活動過程:
1、導入,開門見山,出示藏寶圖引出題目《尋寶》,根據(jù)藏寶圖猜測故事情節(jié)
--藏寶圖:藏寶圖用來做什么?(尋寶),其實海盜手里的藏寶圖就是老師手上這張,看看這張圖上的寶貝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路線是怎么走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去看吧。
2、閱讀封面
--他們是什么人?從哪里看出來是海盜?
3、閱讀讀本
--P1:這是誰的船?(一艘大船向一個小島駛去。)
--P2:他們到達了小島(一大群海盜跑上了小島。)他們手里拿些什么東西?他們是什么樣子?(請一個幼兒模仿,教師示范,請幼兒集體模仿)根據(jù)藏寶圖路線他們下站會去什么地方?
--P3:他們找到的這棵大樹和藏寶圖中的是不是一樣的?(他們找到了一棵大樹)根據(jù)圖的路線,下站又會去那里?
--P4:海盜們現(xiàn)在站在什么旁邊?(他們又找到了一塊大石頭。)注意觀察他們手里的武器都去了哪里?猜猜他們在商量什么?藏寶圖上還有幾個地方。孔詈笠徽舅麄兪欠衲軌蝽樌竭_,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P5:(最后,他們找到了一個山洞。)你們覺得他們會找到寶藏嗎?回顧海盜尋寶路線(先到…再到…然后…最后…)
--P6:他們找到寶藏了嗎?(山洞里有好多的財寶…)小男孩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會是誰的眼睛?那他們能不能順利把財寶帶走?
--P7:(啊!一條龍。)海盜們都怎么了?這條恐龍是干什么的?那財寶得到了嗎?為什么只有小男孩一個人留下了?
4、根據(jù)讀本內容,進行簡單游戲,鞏固幼兒對畫面文字的記憶
5、總結分享,完整閱讀大書。
活動反思: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激情較預期相比要高漲許多,教師對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了解不足,即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示課本時,幼兒對課本內容已經(jīng)有所掌握,明顯感覺像是一堂復習課,而不是新知識的學習,導致后來的文本閱讀就不盡人意了。但在后來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大家都興致勃勃,再次激發(fā)了幼兒興趣。整個閱讀活動我都采用了問答式引導幼兒閱讀,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深入理解故事情節(jié);顒又校野阎攸c定在讓幼兒去區(qū)分"小男孩與海盜之間的關系"這一目標,所以我采用了"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幫助孩子解析大書,直到故事結束。孩子們的興奮程度在一點一點的降低,課堂紀律有點嘈雜,部分興趣濃厚的幼兒很有勁頭,另外一部分就連故事最后兩頁那么出乎意料的結尾都很難提起他們的興致。我按原訂教學計劃組織完了這次活動。雖然本次教學活動順利完成了,但我也找出了一些活動效果不佳的原因:
1、教師對幼兒現(xiàn)有水平了解不夠,這是幼兒對讀本興趣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之一。
2、活動的教學形式雖然可以幫助幼兒更深刻理解故事內容,但與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并不融合。孩子們更喜歡獨立思考,更需要自己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