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德國,還是美國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婆媳關系在母婿、翁婿、公媳、婆媳四種關系中是最不和諧的。但是,像中國這樣,婆媳關系成為主流話題,確實少見。那么,歸根結底還是由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大家庭模式決定的。
婆媳矛盾不唯中國獨有 但中國最突出
婆媳關系,本質上還是一個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只要存在這種人際關系,矛盾一定不可避免,只是或多或少、或隱或現的差別。不論是德國進化心理學家尤勒的研究,還是美國普渡大學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婆媳關系在母婿、翁婿(岳父和女婿)、公媳、婆媳四種關系中是最不和諧的。
但是,像中國這樣,婆媳關系成為主流話題,確實少見。不論是都市題材電視劇中的永恒主題,還是已婚婦女的閑言碎語,或是個人的親身體驗,都已昭示婆媳問題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話題之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級的困擾?一般而言,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是這樣解釋的:傳統中國家庭,重親子關系,輕夫妻關系。而年輕一代(尤其是青年女性),接受現代教育,把愛情為紐帶的夫妻關系視作家庭的核心。兩種觀念,必然產生沖突。
觀念上的沖突,是一定有的。問題在于,婆媳矛盾是一件件小事堆積而成的,是一個個細節(jié)固化爆發(fā)的,是建立在父母對已婚子女婚姻生活“入侵”的基礎上的。是什么給了大家庭“入侵”小家庭的空間?
婆媳問題的本質 是年輕夫妻經濟能力不足
婚禮、買房、裝修、育兒,在這四件大事上不獨立,是婆媳矛盾得以爆發(fā)的根源。
年輕夫妻在領證后,要經歷四件大事,分別是婚禮籌備、買房成家、操辦裝修、生兒育女。這四件事,不論是從物質還是非物質的角度來看,新婚夫妻都需要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來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而這種責任的承擔,恰恰替婆媳矛盾埋下了一個巨大伏筆。
在這四件大事中,我們擇其二具體談談。先看買房。“中國年輕人過早買房”是一個普遍現象。根據社科院2013年發(fā)布的一份房地產藍皮書的數據,北京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而在英國這一數據為37歲,在德國和日本為42歲。在北京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剛畢業(yè)或者畢業(yè)沒多久的年輕人,要靠自己的積蓄完成首套房的首付款,大多數人不可能做到。所以,自然也有了下面這樣一組數據:據某市住房公積金網2013年的調查顯示,有72%的年輕人買房時受到了父母的經濟資助,而在同一年,美國只有27%的首套房購買者接受了父母的資金援助。
中國的父母常常對子女說“我不圖你任何回報”,這句話在說的時候,肯定是真情流露。但在具體執(zhí)行時,難免會走樣,“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同樣會發(fā)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具體體現在,因為父母對小夫妻的購房有充足的貢獻,可能會提出要一起合住的要求,而夫妻雙方即使都不愿意合住,也喪失了回絕的底氣。
看起來,父母和子女合住會帶來麻煩,只是一個生活習慣帶來的問題,是可以化解和緩解的。但這種經濟投入的背后,其實暗含著一種更厲害的邏輯:由于小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是靠父母獲得,在面臨家庭重大事務抉擇時,父母享有重大發(fā)言權甚至決定權。比如在房市低迷時,想用賣房的錢投資,如果當初買房的錢沒有父母的幫助,房子賣了也就賣了;可若買房的首付就是父母給的,你賣房不通過父母同意?那有你吃一壺的。
再來看育兒。也有不少父母在支持子女買房后,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意和小夫妻同住。但是,一旦他們生了孩子,這一關是肯定躲不過了。孩子生下來后,除了父母自己承擔撫育之責外,往往還要由老人協助。而這個協助的工作,由男方父母參與的可能性更大。從此,因育兒理念的差異,而產生的矛盾自是不計其數。更關鍵的是,做兒子的看不慣自己父母帶孩子的方式,還可以直接說,甚至吵幾句也無妨,做媳婦的只能忍,小矛盾最后憋成一個大糾紛。
目前看來,這一問題還無解。在高福利社會,尤其是在以個人為單位的福利制度下,政府承擔了傳統家庭的大部分功能,故傳統家庭存在的意義減小,家庭平均規(guī)模縮小到夫妻二人,家庭成員互助的必要性也減小。但若沒有這樣的福利保障,年輕夫妻也沒有充足的資金雇人給自己帶孩子,由父母輔助的模式,還會持續(xù)下去。年輕夫妻若渴求更簡潔的家庭關系從經濟獨立做起
很多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首先,為什么中國年輕人特別喜歡在很早就買房?除了房產是為數不多的投資渠道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子是結婚的必需品”。在相關社科院報告中,就指出中國年輕人過早買房的第一因素就是“結婚需要”。
結婚需要,顯然更多是指向女方的。“丈母娘推高房價”不是戲言,我國自2003年前后出現的住房需求高漲現象,與發(fā)端于1980年并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嬰兒潮”有關。“80后”在住房市場化改革之初成年,并在2003年左右開始準備成家立業(yè),成為住房剛性需求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