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嬰兒玩認知游戲,可大大提高孩子的理解、思考能力。
一、按幼兒的學習特點,設計認知游戲
幼兒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具體化、操作性”。寶寶要認識湯匙,會把湯匙放在手中把玩,敲一敲、丟一丟、咬一咬,看到媽媽用湯匙吃東西,他也模仿著做。這些行為就具有操作性的特點。寶寶要建立湯匙的概念,如沒有實際體驗,是無法通過口語描述或文宇敘述出來的。
再如,如果耍寶寶做一道“把相同的圖連起來”的題目,他需具備:了解指導語,會握筆,會畫斜線,會認識圖片符號,具有配對概念,還要能靜坐和
有興趣……然而這一題目的設計僅提供了配對概念。事實上,配對游戲可以直接用實物操作。許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肯配合,不會做,其實是我們不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因此,家長與幼兒游戲時,一定要注意具體化、操作性、游戲化的原則。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認知能力影響一個人語言理解能力,影響口語練習,更影響一個人說話表達的內容。
許多語言發(fā)展遲緩的幼兒,在口語表達能力上明顯落后,父母總以為是孩子的舌頭有問題或孩子不肯說。事實上,幼兒常因認知能力不足而影響語言發(fā)展,所以,認知游戲對發(fā)展嬰幼兒語言更加重要。
二、指認游戲
許多父母常有這樣的疑問,我孩子什么話都聽得懂,可他就是不肯說話。事實上,寶寶此時可能是在情境暗示下或看著父母的手勢動作才理解語言的,多是看懂而非聽懂。當寶寶能做適當指認時,才真正具備了語言理解能力。
“指認”能力是語言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當你的小寶寶聽到“茶杯”會去拿茶杯,即能夠按照大人說的物品名稱去指認實物或指認圖示時,就已具備了聽懂語匯的能力。
在桌上或床上,放三五樣日常生活用品,讓寶寶按你說的將物品拿給你,如:“把湯匙給我”……當寶寶可依物品名稱一一正確無誤地指認時,家長可提髙至物品功能的指認,“喝水用的是哪一個”,“吃飯用什么”等等。
三、順序概念游戲
提到“順序”,許多父母就會聯(lián)想到大小順序、長短順序,或是故事順序、圖片順序等。這些理解順序概念的能力是較大的幼兒才具備的;在寶寶尚未建立大小概念、長短概念之前,是不可能按這些順序來做排列的。
但在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有其順序,比如要脫衣服,必須先解開扣子,拉下一邊衣袖,再拉下另一邊衣袖;要脫襪子,必須先脫下鞋子;要脫鞋子,必須先解開鞋帶……如果寶寶沒有親身體驗,這些順序概念就無法建立。
對于較小的寶寶,家長不妨利用他的模仿能力及配對概念來建立簡單的順序概念。例如:在玩穿珠游戲時,大人先穿上兩個不同的珠子,再讓寶寶依順序穿上相同的珠子;玩積木時,在寶寶面前排上一排積木,再讓寶寶仿照先后順序排一樣的積木。這時寶寶雖然不認識什么是方形、圓形、三角形,但他們卻能跟你排的一模一樣。這些游戲中就包含了配對、模仿及順序的概念。
四、推理游戲
幼兒成長過程中,他們會從錯誤中習得許多概念,累積許多新經(jīng)驗。家長不必總是急于將答案及結果直接灌輸給孩子,讓孩子記憶、背誦、模仿許多死的知識,使孩子不會去思考、推敲。
在寶寶面前,放上兩個球、一個杯子,告訴他們:“球和球一樣,杯子和球不一樣,把杯子給我。“當寶寶已經(jīng)會找出不一樣的東西時,說明他巳會玩較簡單的推理游戲了。然后,再漸漸擴展至從一堆東西中找出不一樣的東西,例如:從玩具車子堆中挑出球,從球堆中挑出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