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困了,想睡覺之前,多半會發(fā)出各種各樣的睡眠信號。多數(shù)孩子睡眠信號很固定,如果媽媽天天自己帶孩子,多半會很快理解寶寶的意思。
我們的媽媽如果能及時捕捉到寶寶發(fā)出的睡眠信號,每到這個時候采用固定的方式及時哄睡,效果往往非常好,而且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孩子長時間吵瞌睡的情形。
1、寶寶的睡眠信號和大人不太一樣
我們以為孩子想睡覺了表現(xiàn)會跟大人一樣,打瞌睡,眼睛睜不開,其實不然。
1)第一階段:抑制期。
孩子剛犯困的時候,沒那么興奮了。
他開始發(fā)呆,眼神發(fā)直,玩得沒那么得勁兒。
他嘰嘰喳喳的語言減少,這時跟他交流或喊他,反應會變慢。
有些孩子會打哈欠,揉眼睛。
2)第二階段:過度興奮期。
是的,你沒聽錯,孩子困極了,反而會異常興奮。
他的身體扭動打挺,動個沒完;
有的孩子會哈哈地玩得特別興奮,不過專注力不行,不停換花樣,顯得有點兒不耐煩;
還有些孩子開始鬧脾氣,怎么著都不對。(這種“入睡氣”孩子挺大了可能都會出現(xiàn)。)
這時候,孩子其實非常困了。不過很多照料者并沒有get到孩子的異樣。他們以為孩子還能玩,看孩子興奮自己也跟著傻樂,還在不斷地逗弄他。
有些照料者看到大一點兒的孩子無端發(fā)脾氣,自己也跟著產(chǎn)生一陣無名火,非得制制這無理取鬧的小家伙才好,讓他知道這家里到底誰做主。
不過,這兩種做法都很不好。這會讓看上去興奮、焦躁,實際上困到不行的孩子更受刺激,難以入睡,吵鬧得更厲害。
2、寶寶想要睡覺時有哪些表現(xiàn)?
雖然孩子想睡覺的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但每個孩子的表現(xiàn)大致相同,基本固定:
1)有的抓耳撓腮、撓頭摳臉、抓頭發(fā),有些寶寶還會弄傷自己;
2)有的抹嘴巴、啃手、啃周邊的物品,有的左右兩側找奶,嘴里發(fā)出“吭哧”“吭哧”的聲音(其實是想吃奶入睡,或想獲得吸吮安撫,不要和出牙弄混。這種固定的信號出現(xiàn),媽媽就該意識到孩子可能困了);
3)有的瞇瞇眼,打呵欠,像大人一樣;
4)有些孩子有些劇烈的、規(guī)律地晃腦袋;
5)有的手腳胡亂揮舞;
6)有的孩子會發(fā)出尖叫;
7)還有的孩子,居然沒什么睡眠信號!或者太不明顯,我們不容易get到。
3、我們大人該如何做呢?
1)盡量不讓孩子形成哭吵入睡的睡眠秩序。
如果形成哭吵入睡的睡眠秩序,他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習慣了入睡前大吵大鬧。
2)對于睡眠信號明顯的孩子,母乳媽媽及時側臥奶睡哄睡就好。
對于奶粉寶寶,可能需要陪睡、抱睡、拍睡、安撫奶嘴哄睡等;吃奶瓶睡覺,將來特別壞牙齒,不作推薦。盡量形成一個他接受的、固定的入睡模式,比較好帶。秩序感混亂也會讓孩子哭吵個沒完。
3)對于睡眠信號不那么明顯的孩子,掐點兒、維護孩子的生物鐘,也挺重要。
比如孩子總是差不多3小時要睡了,差不多到時候就該理解孩子可能快困了。
有些照料者會問,“他還在玩兒呀!玩蠻好哩!不像要睡的樣子!”剛才提到孩子太困了可能表現(xiàn)得很興奮,我們盡量不要讓他這么干。
4)對于吵瞌睡的孩子,可以稍微提前一點兒哄他睡覺。
比如隔3個小時就該大哭大鬧了,我們2小時45分鐘,開始哄他睡覺。別擔心,給小月齡孩子形成固定的睡眠秩序,看著挺鬧騰,幾乎一哄就著,尤其側臥奶睡,每放必倒。大了以后未必管用,不過再大些2~3歲,很多孩子自己會睡覺了。
總體而言,側臥奶睡最管用,即使孩子大些覺少了,放倒率還是挺高。
5)自然狀態(tài)下,多數(shù)孩子是希望通過吸吮安撫讓自己進入夢鄉(xiāng)的,在自然界中,哺乳動物普遍如此。
當然,最想吸吮的東西,是媽媽溫暖香甜的乳房。如果沒有乳房吃,退而求其次,會挑一個他喜歡并習慣的東西吸吮入眠,比如手指、下唇、毛絨玩具等等。所以孩子會出現(xiàn)一系列吸吮、找奶、啃咬等運用嘴巴的動作,比如伸舌努嘴,下唇左右搖擺,見啥不是吸就是啃,小手也喜歡在嘴巴周圍拂來拂去。
不過,這常讓媽媽們感到很疑惑:
- 到底是快長牙了,還是肚子餓了?
- 怎么能想到是睡眠信號呢?
如果媽媽天天照料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的哄睡秩序,孩子的信號這時候就不難理解了。
6)至于孩子抓耳撓腮抹臉的動作,多半是睡眠信號。
很多媽媽擔心孩子耳朵有問題,比如中耳炎、耳屎、耳朵進水、牙疼等,其實不用太擔心,畢竟生病的時候,孩子比較吵,狀態(tài)不好,親密的媽媽能感受到。至于懷疑孩子有多動癥,那就更扯了。
有些大人會給孩子戴手套,不讓孩子抓臉,怕給抓破了,不太建議這么干。孩子力道很小,手指細長,即使抓破臉,傷口也很表淺,不會留疤痕(有些孩子皮膚愈合后有條色素印子,幾天或幾周后也就看不出來了)。相比之下,孩子用手向大人發(fā)出睡覺的呼喚,我們需要清晰、迅速地get到。
另外,戴手套不利于孩子用觸覺感受外界世界,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些發(fā)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