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長大后是否成功、幸福,很多時候跟社會人際關系呈正相關,而一個人的交往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童年時期的良好培養(yǎng)和鍛煉。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從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促進兒童其個人心理健康發(fā)展和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些重要的、積極的意義。
0-6歲是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期,他們在與周圍的環(huán)境、人群和物體的接觸中,發(fā)展著自己的語言、情感、社會行為、道德規(guī)范、交往經(jīng)驗和人際關系等。在這關鍵期,作為家長和老師更需要正確引導、用心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如何在早期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1.尊重孩子的需求,給予正面積極的信息
作為父母應該關注和尊重孩子的需求,用心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孩子的人際交往都是從需求開始,剛出生的孩子會用眼神與人交住。當他用眼睛看著你,你總是回應欣喜的笑,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比其它孩子更活躍;他能通過你的笑榮來感受到你對他的回應。再大點兒的孩子,他們會問各種問題,大腦中有著十萬個為什么。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出現(xiàn)不耐煩的情緒,更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會的問題或暫時不能滿足的需求也要給予回復,而不是置之不理,或唬弄他“說了你也不懂,一邊玩去”。孩子其實是最敏感的,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與父母的互動中得到愛的滿足。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問什么都沒有錯,關鍵是大人的態(tài)度,如果長期置之不理,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不愛問問題,也不愛和你互動,長大一些他也可能會慢慢變得和你一樣,對于不想回答的問題置之不理,回避問題。
平常應該給孩子多講述一些關于平等、寬容、誠信、互動等好品質(zhì)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在人際交往時表現(xiàn)出不好的習慣,如撒謊,不理人等,要及時予以指正和引導。
2.注重與孩子交流,給予鼓勵和肯定
孩子早期在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玩耍時,會出現(xiàn)想主動但是又害怕、害羞,不知道怎么開口加入,有的會拉著媽媽的手露出渴望的眼神……這時候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學會開口去跟小朋友交流,第一次父母應該做出簡單示范,讓他們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教會他怎么開口,并帶領他去小伙伴旁邊,鼓勵他學自己剛才那張,開口表達。當孩子,試著開口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大步,不管講得好與壞,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告訴他們這樣很棒,告訴他如何在下次再做哪些會更好,教他們一些溝通的小技巧,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系”、“請坐”、“您好”“可以嗎?”“我們一起玩,好不好?”“玩具借給你玩,我一會兒再玩”等這些語言,使孩子在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還可以交他們用適當?shù)姆绞浇Y合身體需要進行溝通,讓他們覺得與人交往沒那么難,體驗到到溝通交流的喜悅。當然,也要鼓勵孩子獨立去面對和解決自己遇到的人際矛盾問題;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引導幼兒以健康的心態(tài)對待,鍛煉樂觀、開朗、堅強的品質(zhì)。
平時可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溝通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孩子與人溝通的自信;還可以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去公園、參加聚會等,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出去和朋友聚會時,讓孩子在旁邊看著你是如何和朋友交流的,給他樹立榜樣,當然聚會時也不要忽略孩子,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做交流、互動。
3.樹立榜樣,協(xié)助孩子與同伴交流,讓學會分享與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健康友好相處,是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前題。兒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具有安全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后,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的社會關系中,更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應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健康積極的交往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的和諧、溫暖。孩子在生活中易模仿父母的一些語言、行為,模仿家長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與方式,最后變成自己的習慣。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
在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方面,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往往父母的社會交往能力較強,親子關系較好,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反之,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較內(nèi)向或冷淡,不太樂于與人交往,這些性格特點也會影響到孩子,長大了也不樂于與人交往。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還是需要采用積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給孩子做好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