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父母來說,寶寶生病后給寶寶喂藥可真是一個大難題,往往是全家都總動員了,但最后卻是大人們忙得滿頭大汗,寶寶被嗆得哭得聲嘶力竭,而藥卻是撒得到處都是,讓年輕的父母們束手無策,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兒科專家指出,其實,給寶寶喂藥,只要講究一些技巧和掌握正確的方法,寶寶喝藥不哭不鬧,完全能夠把喂藥變成一件輕松的活兒。
家長想法:喂藥困難,不如輸液
孩子病了就要吃藥,可是有許多家長無奈地選擇了讓醫(yī)生給孩子輸液,因為給孩子喂藥實在太困難,每一次喂藥都要搞得像一場“戰(zhàn)爭”。因此,門診上常常有家長不管孩子的病是輕是重都要求醫(yī)生給孩子輸液,盡管他們也知道輸液會有許多不良后果?梢,解決喂藥困難,其實可以減少大量不必要的輸液。
那么該如何給孩子喂藥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醫(yī)師郭素華說,引導孩子吃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家長要選擇合適兒童的藥物劑型,比如糖漿劑或混懸劑,這類液體劑型服用方便,口感好,易被兒童接受。另外像滴劑,藥物濃度高,服用容積小,只需要滴入口里即可,尤其適合嬰幼兒服用。還有一些泡騰片,放入水中后會冒出神奇的氣泡,兒童也樂于接受,還有一些藥可以混著果汁吃,這樣孩子也不會覺得藥苦而不愿意吃了。
其次,父母不要把吃藥當作一種給孩子的懲罰或者平時就把打針、吃藥當做一作恐嚇孩子的口頭禪,以致孩子一見到醫(yī)生就害怕,一遇到吃藥就抗拒。
×
大孩子吃藥,講道理多鼓勵
當孩子不愿意吃藥時,家長不能采用簡單的妥協(xié)方法,不要想著孩子不肯吃藥就算了,就直接去醫(yī)院,讓醫(yī)生輸液打針。
專家解析:打針的副作用和風險性要比吃藥高很多。從用藥安全的角度來說,能口服的就不要輸液。因而,家長不可因為要省事兒而給孩子帶來更大的風險!還有的家長則把吃藥當成懲罰手段,平時孩子不聽話就嚇唬說要吃藥,還強調(diào)是苦藥,孩子就會認為藥是很苦的,當然更加不愿吃藥。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懂得與父母溝通,這個時候,需要的是耐心地跟孩子交流,溫和地告訴他:“寶寶現(xiàn)在生病了,需要吃這些藥,才能好起來。”當他開始自己用勺子吃藥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毫不吝嗇地給予他鼓勵,比如說:“寶寶真勇敢,可以把藥喝得干干凈凈。”讓他知道,他能把藥喝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并可給他一些小小的獎勵,給他喜歡吃的糖或餅干之類。讓孩子從心理上消除對吃藥的恐懼,由被動變成主動,不再害怕吃藥。不過,這有賴于從小的潛移默化。
建議家長:簡單地說,就是多鼓勵,多贊揚。喂之前,講道理。喂完,要鼓勵。家長平時不要把吃藥當作一種苦差事來強調(diào),不強調(diào)也就不強化了。
小嬰兒被灌藥,易有抗拒心理
喂藥的時候,有些家長喜歡捏著孩子的鼻子,當孩子張嘴呼吸時把藥灌下去,或者是看到孩子哭鬧很厲害時依舊強行灌藥。
專家解析:這種方法灌藥雖然簡單,但因小嬰兒吞咽功能不完善,會引起嗆咳和嘔吐。最好不要灌,小時候被灌過藥的孩子,一直對吃藥都很抗拒。
另外,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強行給他灌藥,不僅容易因藥物吸入氣管而發(fā)生嗆咳,甚至窒息等,而且還會讓孩子對喝藥產(chǎn)生一種恐懼的心理,覺得吃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并越來越抗拒吃藥。
要讓孩子比較輕松地吃藥,姿勢一定要正確:先把孩子的頭抬高,讓臉側(cè)偏,然后用勺或吸管從下頜部(口腔靠下牙的一側(cè))伸進去將藥慢慢喂入,勺或吸管不要急著拿出來,等孩子把藥吞下了再拿出來。待所有的藥液都喂完后,再用小勺加幾勺白開水,幫助寶寶把口腔內(nèi)的余藥咽下去,沖淡殘留在口腔中藥味。
不過,像止咳糖漿等就不必再喂水,因為它在處于比較黏稠的狀態(tài)時,服用后藥物會粘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如果喝完后又喂水的話,則可能會把咽部藥物的有效成分稀釋,影響藥效發(fā)揮,所以,這時一般喂完藥后就暫時不喂白開水。若是片劑切記要弄碎再喂給孩子吃,否則易誤吸入氣管。
建議家長:當小孩長到3-6個月大時,要適當給他們喝多種口味的果汁和湯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湯、芥菜湯(湯要是滾湯,里邊不加鹽)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讓孩子慢慢適應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藥的時候,自然就不怕苦了。給小嬰兒喂藥時,選擇一些滴管,一點點慢慢地滴進嘴里,這樣比較方便。
Tips
孩子把剛喂的藥吐出來,咋辦?
嬰兒吃藥嘔吐多因吞咽功能不完善引起,而稍大一點的孩子吃藥嘔吐則很可能是因為口感不好,吃了就給吐出來。結(jié)果,父母就又重新再喂一次。
郭素華說,給孩子吃藥一定要遵照醫(yī)囑,要嚴格地聽從醫(yī)生的指導,醫(yī)生說的藥量不能隨意加減。如果剛喂進去就吐了很多,需要再補喂一次,如果半小時后才吐,就不必再補了。如果只是吐很少一點,也可不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