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子孫后代聽南音如聆"天外之音",看高甲如觀"啞劇小品";只懂得現(xiàn)代漢語"日歷"、"臺風"、"客人",而不會說閩南語"歷日"、"風臺"、"人客",那才真是閩南人的悲哀。”福建泉州市政協(xié)委員黃曉良6日在此間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泉州是大陸批準建設的“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閩南語不僅是最能體現(xiàn)閩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也是泉州聯(lián)系臺灣同胞與海外僑胞的重要橋梁。但如今,閩南語環(huán)境發(fā)生了令人擔憂的變化,在正于這里舉行的泉州市政協(xié)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引起關注。
黃曉良認為,閩南方言是閩南人的根,是閩南文化的搖籃。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它不僅保存著隋唐以前漢語的一些重要特點,還保留著上古漢語的語言、詞匯的許多特點,并孕育出了千年古樂南音、宋元南戲梨園、高甲戲、提線木偶、閩南歌謠、閩南歌曲,甚至閩南習俗。
但是,隨著閩南地區(qū)外來人口的增多和外來文化的進入,語言環(huán)境復雜,閩南語不可避免受到?jīng)_擊。同時,許多家長一味強調(diào)孩子的普通話教育和漢語學習,不讓孩子學習閩南話,使孩子從小失去了言傳身教的閩南話語言環(huán)境,閩南語正遭受著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溝通的雙重困境。
黃曉良表示,在方言失語現(xiàn)象越趨嚴重的社會現(xiàn)實中,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要切實擔負起搶救和弘揚閩南方言和文化的責任,擔負起海峽兩岸文化溝通的歷史責任。
“閩南語的傳播與傳承要從娃娃抓起。”黃曉良認為,家庭要為嬰幼兒營造說閩南語的家庭語境,把好閩南話和閩南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家教第一道關,重塑閩南語的母語地位;幼兒園、中小學不同學齡階段,也應整理編輯一些鮮活生動的閩南語和閩南方言俗語、俚語、歇后語教材。
黃曉良還建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鼓勵和扶持閩南文化特色校本課程開發(fā),讓南音、閩越、刻紙、花燈、妝糕人、南少林等閩南文化進入中小學課程,帶領學生走進閩南文化世界。同時,泉州還可發(fā)揮視頻制作和音像出版的傳播載體作用,豐富傳播閩南文化的少兒視聽文化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