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看來,要想改善洋洋的行為,就要讓洋洋的“假不舒服”發(fā)揮不了作用,讓“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滿足洋洋愿望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假不舒服”失效呢——
1、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洋洋的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洋洋身體的焦慮,不要洋洋一說不舒服,就表現(xiàn)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要想辦法給洋洋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么大不了的”。 下面是一個測試自己對孩子身體焦慮的小測驗,如果有5道以上(含5道)的題目都回答“是”,那么您的高焦慮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把柄:
測 題 是 否
孩子一有不舒服,我就心神不安,高度緊張。
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希望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
孩子一生病,我就會很自責,覺得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多數(shù)會請假在家里陪他。
一到流感的時候,我就特別擔心孩子的身體。
幼兒園里只要有小朋友感冒,我就不讓孩子去幼兒園了。
我很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因為人多病菌多,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我從不讓孩子吃別人給的東西,怕不衛(wèi)生。
我要求孩子,與小朋友玩后一定要洗手。
我相對其他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2、減少或控制對孩子“生病”時的過度滿足。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洋洋不是天生會用“裝病”來控制大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于“病孩”的要求顯然降低,給以了過度的滿足。所以,建議洋洋的家人要注意將洋洋的“不舒服”與“愿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洋洋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洋洋,尤其是無理的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洋洋懂得“生病”與“愿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洋洋意識到“不舒服”也不能成為“愿望滿足”的工具了。
3、善于觀察,總結(jié)“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qū)別。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洋洋的家人要善于觀察洋洋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qū)別,并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洋洋的特點,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jīng)常找家長。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xiàn)原形。洋洋喜歡用“裝病”來達成愿望,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洋洋的家人或老師讓洋洋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洋洋的愿望實現(xiàn)或者讓洋洋的“如意算盤”落空,那么多次以后,洋洋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于是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比如:洋洋說肚子痛,那么就說帶洋洋去醫(yī)院檢查,孩子往往很怕去醫(yī)院,如果洋洋是假的,那么就會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扶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面的觀察結(jié)合起來。
5、用另一個更吸引人的愿望來試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當洋洋說&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