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大約75%的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就開始吃手指,這被視為正,F(xiàn)象。這個動作一般在2歲以后逐漸自行消失。如果這個習慣動作持續(xù)到3歲以后,就成為不良習慣,需要盡早地進行矯正。
吮指可能引發(fā)的5大問題
吮指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的口腔習慣。它很不衛(wèi)生。
吮指有害于寶貝牙齒的發(fā)育和排列,還會使頰肌收縮,引起牙弓狹窄,上前牙前突,影響上下牙的咬合和外形的美觀。
寶貝被吮吸的手指會感染、腫脹、增生甚至出現(xiàn)變形的現(xiàn)象。
寶貝一旦吃上手指,就會滿足于吃手指的樂趣,不愿參加其他活動,對智力發(fā)展也會產生影響。
生理的變化會對寶貝的心理發(fā)展產生負面作用。比如,如果上下牙對不齊,會影響寶貝的發(fā)音,造成口齒不清。這會阻礙寶貝和其它小朋友間的交流,還可能會受到小伙伴的嘲笑。
如果在幼兒期及時消除吮指行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會隨著寶貝的成長逐漸消失,不需要特別的矯治。但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錯過了發(fā)展關鍵期,那么以后的矯治工作很可能就要事倍功半了。
根據寶貝的吮指原因對癥下藥
吮吸反射是嬰兒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嬰兒正是借助這一能力,順利的吮吸母乳,快樂成長。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吮吸在滿足嬰兒生存需要的同時,還可以使他緩解饑餓感、減輕焦慮感,獲得心理快感。在3歲左右,寶貝因為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因此會逐漸放棄這種原始的、單調的獲得快感的方式。但是,有些寶貝在3歲以后,甚至到十幾歲依然習慣將手指含在嘴里,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 由于成人的忽略養(yǎng)成了吮指習慣。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他認為,寶貝在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口部的吮吸動作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這時,如果媽媽喂奶方法不正確,或速度太快,未能滿足寶貝吸吮的欲望,寶貝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并通過吸吮手指進行自慰式的滿足。另外,有的媽媽因為忙碌,忽略了寶貝與外界交流的需要,寶貝也可能會通過頻繁的吮吸自己的手指來發(fā)泄心中的不快。如果寶貝長期處于焦慮或被忽視狀態(tài),吮指習慣很容易被保留下來,成為“吮指”寶貝。
解決方案:豐富寶貝的生活內容
●媽媽應盡量豐富寶貝的生活內容,讓寶貝在多彩和充滿愛意的生活中自然地拋開吮指行為。媽媽可以利用每天收拾家務和做飯的時間,與寶貝說笑逗趣,并要求寶貝做小助手和媽媽一起做家務。
●可以為寶貝準備一些發(fā)展視、聽、觸覺和想象力的玩具及鍛煉動作發(fā)育的器械,讓寶貝感到有的可玩,有的可聽,有的可看,有人交往,不感到孤獨無聊。這些方法可以淡化吮指寶貝對手指的依戀,對沒有形成吮指習慣的寶貝,也會令其沒有機會把手指放到嘴里。
原因二 由于突發(fā)事件而養(yǎng)成吮指的習慣。
有些寶貝在四五歲時突然出現(xiàn)吮指行為,這是一種“倒退”的行為表現(xiàn)。心理學家認為,過度的焦慮和緊張會使寶貝倒退回嬰兒時期,用吸吮來滿足口腔的欲望,以減少其內心的憂慮。輕微的焦慮事件并不會引發(fā)寶貝的“倒退行為”,但當寶貝面臨突然的精神刺激或情緒沖突,如父母離異,爸爸媽媽在教養(yǎng)方式上突然的變化,就可能通過吮指行為來獲得精神安慰。
解決方案: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降低寶貝的焦慮情緒
●要做的就是及時處理那些引發(fā)寶貝焦慮的事件,降低寶貝的焦慮情緒。爸爸媽媽要及時向寶貝做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告訴寶貝“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你的愛”,“寶貝是媽媽的開心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