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一直是老師眼里的乖寶寶,經(jīng)常是全班孩子都被老師訓,惟獨他和另一個女孩例外。但是,我一直覺得他過于老實,甚至不敢維護自己的基本權(quán)益。
上周五,接兒子時看到一個男孩子騎在我兒子脖子上,我半真半假地大喊一聲:×××,你欺負我兒子?
事后,我問兒子:你喜歡他騎在你身上嗎?兒子:不喜歡。我問:那你為什么一動也不動?兒子:我如果動的話,他就要摔下去了。
是不是我以前給他立的規(guī)矩太多了,接下來我該怎么辦呢?
解讀
老實有時是優(yōu)點
“我如果動的話,他就要摔下來。”這是多么讓人感動的語言,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可愛而懂事的孩子,他身上有著我們成年人不具備的某些品質(zhì):謙讓、隨和……孩子身上的這些珍寶會幫他將來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成年人要做的是保護他的這些可貴品質(zhì),讓他能健康發(fā)展,F(xiàn)代社會固然需要“競爭、反抗”,但“寬容、忍讓、有規(guī)則意識”同樣是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長遠發(fā)展所需要的,而我們成人未必具備。
孩子和我們所想象不同
從講述還可看出,媽媽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有較強的個人感情色彩,也許媽媽并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而只是從個人感受出發(fā)對孩子的結(jié)果進行認定或讓孩子朝著你的方向去想問題——其實,在孩子的游戲中,無論他扮演的是“好人”還是“壞人”,雙方經(jīng)常都是非常愉快的。
如果老實與性格有關(guān)
當然,孩子的老實如果確實是與性格軟弱有關(guān)(我用的是如果,因為我覺得這兩件事還不足以證明你兒子真的是性格軟弱),希望以下的分析和建議對你有用:
如果孩子經(jīng)歷過交往挫折,一旦與別人沖突便會出現(xiàn)退縮或一味忍讓行為;過分關(guān)懷呵護或給孩子定的“規(guī)矩”太多,都會讓孩子在與人交往時畏手畏腳,甚至連正當權(quán)益都不敢維護。
無論是哪一類原因,給他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和耐心等待他的進步都是極其重要的,不要急于讓他達到你所認為的正確的處理方式,給他布置些小任務(wù),尋找恰當?shù)臋C會對他的想法和行為給予積極地肯定和鼓勵,對于孩子做事過程中的失敗和過錯持寬容的態(tài)度;
在生活中,要讓孩子能獨立自主地作出選擇,自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大膽說話,家長應(yīng)多用“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呢?”“媽媽是這樣想的,你的想法是什么?”之類的話,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和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同時,也利于孩子能更好地聽進家長的建議。
我也有同感
他,溫柔、體貼、謙讓……可是,上幼兒園之后,受欺負怎么辦?
我有一個兩歲的男孩兒,特別懂事可愛,媽媽生病了,他會幫媽媽拿藥拿碗,會摸著媽媽的額頭說:“媽媽沒事兒,不燒了。”……大家都說他很老實,很多人都認為他將來會吃虧,所以我常常會心痛他,我不忍心這么懂事的孩子吃虧。他從不搶人家的玩具,但他的玩具被搶了好幾次,在游樂場他每次都排隊上,總是有個別插隊的小孩,他總是讓給別人,有時上了一半,他又退回來了,我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特別“精”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很好欺負,每次都插在他前面,結(jié)果他辛苦排隊也玩不上幾次。在外面,總有人說他老實,說他膽小,告誡他要吃虧的。我知道他聽得懂,我知道他心里很難受,我真擔心他這個樣子,上了幼兒園可怎么辦呢?
小調(diào)查
這樣的孩子很乖。但是老師還是會建議家長有意識地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個交往的環(huán)境,比如遇到有小朋友插隊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這樣表達“你要排隊,不然我不高興了”等等之類的語言。
要讓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正當權(quán)益。
在老師眼里這樣的孩子屬于乖娃娃,很讓人心疼的。只是我們還是希望他的謙讓適可而止。如果我在現(xiàn)場看到有小朋友找他要玩具,而他又不太情愿地交出來了,我會讓這個小朋友向他表示感謝。然后對他說:“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是很好的,但是你自己想不想玩呢?”如果他回答“想”,我就會鼓勵他們一起玩或者輪流玩。盡量不讓孩子經(jīng)常處在一種壓抑的狀態(tài)下,讓他慢慢學會為自己爭取。
老實的孩子受小朋友歡迎嗎?
其實,這種小朋友在小朋友中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他的寬容會減少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比任性的孩子受歡迎得多。
這種謙讓的孩子很受小朋友的歡迎,但是可能會“吃虧”。我個人覺得,孩子的這種謙讓、寬容或者說是小紳士風度應(yīng)該是有原則的,遇到比他小的孩子或者老年人,應(yīng)該鼓勵他謙讓(讓座,讓位,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是同伴之間,那種謙讓應(yīng)該是一種有競爭的謙讓。我們班選值日生,有幾個候選小朋友,那我會讓他們自己商量:誰當選誰退出。對于主動退出的小朋友,我會問他:“你也很優(yōu)秀,為什么要下次?”(當然,最終是會讓孩子們舉手表決,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什么時候該爭什么時候該讓,我覺得家長也應(yīng)該這樣引導(dǎo)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