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物習慣可發(fā)生在學齡前期,更多見于學齡期兒童,學齡兒童和小學生以咬鉛筆習慣者最多見,此外還有咬三角板、衣角、袖口、手帕、被角、枕角,及吮吸橡皮奶頭、啃指甲等不良習慣。
咬物習慣的產生主要和模仿、小兒情緒不好兩個因素有關。如父母或其他人吸煙時,孩子會模仿大人吸煙的樣子,而導致孩子咬物習慣發(fā)生。
人的大腦一般有兩種功能,睡眠和醒覺。睡眠時對軀體的指揮處于相對安靜狀態(tài),手、足、口舌等活動相對靜止;人處于醒覺時,大腦和各種外界刺激處于高度的聯(lián)系狀態(tài),和各種身體內部刺激也處于高度聯(lián)系狀態(tài)。醒覺是靠思維和運動對大腦不斷輸入各種刺激來維持的,這種刺激一般不是單一的,而是由一組復雜信號同時輸入大腦,才能維持醒覺生理平衡。
譬如,我們讀書時,除了有文字信號的刺激外,還有大腦內部思維和聯(lián)想(小兒還伴有口頜系統(tǒng)運動刺激、語言刺激),這些最基本的刺激使大腦處于醒覺。但當只有文字輸入,而沒有思維和聯(lián)想,我們的書就會讀不下去,興趣沒有了,頭覺得暈乎乎的。厭惡而不怒是我們由醒覺向睡眠的過度形式之一。
小兒咬異物習慣的產生,是小兒維持醒覺狀態(tài)所必須的。這是因為小兒所從事的事情如學習等對大腦的刺激不能引起小兒靈活的思維聯(lián)系,對大腦單詞的刺激使醒覺反應產生了暫時的困難,厭學等情緒油然而生。這時就有兩種情況,一是小兒有睡意,表現(xiàn)為打呵欠,學習興趣下降,一是隨手抓起手頭的玩具玩起來,或把鉛筆含在嘴里或用嘴咬住,產生對大腦新的刺激,以維持醒覺狀態(tài)。因此,小兒咬物習慣是一種維持醒覺的客觀需要,小兒對此是一種醒覺滿足。
孩子得到母愛較少,受照顧不周,有孤獨感等也易產生咬物習慣。
咬物習慣引起面部畸形機理如下:咬硬物時,主要妨礙牙齒的萌出,產生局部開牙合;咬軟物韌性物時,小兒通過拉力,把前牙拉向外,產生個別前牙或一組前牙外張,時間長者引起頜骨前突,出現(xiàn)凸面畸形,咬袖口者畸形最明顯。同時還常見孩子的上唇短而蜷縮,開唇露齒。為避免孩子的這一不良習慣,父母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安逸的學習、生活、娛樂環(huán)境,不要對孩子太苛刻,也不要過于嬌慣孩子。
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煙,更不能教孩子吸煙。父母之間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以免給孩子造成孤僻、不安情緒。
孩子的咬物習慣發(fā)生時,父母要及時教育、引導,一般是可糾正的。對于糾正咬物習慣后遺留的不能恢,復的畸形,到口腔科求醫(yī),讓醫(yī)生給孩子制作適當?shù)某C治器,以糾正孩子的面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