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當教育反成孩子不良習(xí)慣的“推手”?
“三歲的洋洋總喜歡把手放進嘴里,媽媽看到后在一旁提醒:親愛的,別吃手。洋洋條件反射似的把手放下,可是,沒過多久,手就又伸進了嘴里,于是媽媽再提醒……如此往復(fù)。
四歲的果果膽子很小,不敢玩公園的大型游樂項目。一次,爸爸媽媽陪著果果到公園玩,果果根本不敢玩,媽媽氣急敗壞地把果果罵了一通,強行讓孩子上大型玩具上玩。果果哭了,雖然這次被“趕鴨子上架”,但從此以后更加不敢玩了。”
種種這些,都是大人在幫孩子糾正不良行為,但是最后得到的教育效果卻異常糟糕:吃手的孩子照吃不誤, 膽小的孩子更膽小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其實由于你“教育方式”的不當,每一次的溝通,都是對他們?nèi)秉c的一次強化,你在告訴他“你有個缺點”,給了孩子足夠多的精神壓力,孩子又怎會不牢牢記住自己的這個缺點呢?
糾正不良行為習(xí)慣,用哪種教育方式溝通最合適?
優(yōu)秀的兒童教育永遠是“潤物細無聲”的。父母正當教育方式的最佳效果應(yīng)該是,溝通時既能語氣、態(tài)度溫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又堅持了原則。這也是育兒專家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父母教育孩子不良行為方式時,著力方向大體落實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就是接納,從心理學(xué)角度分析,你過多的苛責與糾正,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擴大其缺點的存在感。要知道,人無完人,孩子更不可能身上毫無缺點。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土壤,它們的主要成分就是“接納”。因此,教育時,父母不能讓孩子先否定自己,應(yīng)試著接納孩子的缺點。
第二個,就是加固,加固正確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最好能做到毫無痕跡,不讓孩子察覺到你在糾正他。比手“孩子吃手”,我們不要過多說教,輕輕拿開孩子的手就可以了,給孩子一些時間,自行理解,慢慢消化。而對于一些如“膽小”之類的行為習(xí)慣,父母應(yīng)該更多的從自身找原因,一般這種性格的形成,通常與家庭對孩子“溺愛”或“過度保護”分不開。準備幫孩子克服“膽小”的心理障礙前,請耐心而逐步地自查并消除自身的因素,為孩子膽子慢慢大起來推波助瀾。
簡言之,不當眾議論并批評孩子不良行為習(xí)慣,更不要強行讓孩子改變?nèi)秉c。 別一察覺孩子缺點,就恨不得一夜之間把缺點從孩子身上拎走,要明白,缺點得到改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你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正在“努力改變”的細節(jié),并及時給予肯定,然后強化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這樣子,孩子的優(yōu)點才會慢慢擴大,缺點才能逐漸縮小,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會有所改變。
退一萬步說,即便孩子的不良行為習(xí)慣保留了下來,由于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請接納他們,包括他們的缺點。因為父母的接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