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是班中一位非?蓯鄣男∨,曾獲園講故事一等獎,現(xiàn)在業(yè)余學(xué)習(xí)鋼琴,也學(xué)得相當不錯。但是,正是這樣一位人見人愛的小姑娘,父母卻早在她2歲時離婚了,她跟隨母親生活。母親是一位知識女性,平時為了彌補家庭離異給可可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了,因此,可可是全班穿得最漂亮的孩子,臉上常帶著燦爛的笑容。
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情:可可玩角色游戲時,在娃娃家作“媽媽”,在整個活動中,她一直是樂衷于照顧娃娃,一會兒給娃娃梳頭,一會兒給娃娃洗臉,一會兒又帶娃娃出去玩,卻一直把娃娃家的“爸爸”撩在一邊,沒和他講過一句話。過了一會兒,可可說娃娃生病了,就抱著娃娃上醫(yī)院,看完病回家后,“爸爸”憋不住了,問可可:“媽媽,娃娃怎么了?”可可抱著娃娃說:“娃娃生病了,我不能和你說話!”然后抱著娃娃到外間去娃娃吃藥了。爸爸跟了進來,幫可可拿藥,可可大叫:“你干什么呀?把藥放下。”爸爸說:“娃娃病了,我來給它吃藥。”可可噘著嘴巴說:“我是娃娃的媽媽,我來給她吃藥,你走開!”爸爸只好走了,然后2人再也沒說過一句話。
這本來也許是一件容易忽視的事,可問題在于:作為模仿成人活動的角色游戲,孩子往往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運用進去,體現(xiàn)出來,可可來自單親家庭,她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在與家庭成員,特別是與父親這一角色進行交往時,表現(xiàn)出來的幾乎空白,也可以說她在排斥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行為,如不及時加以彌補,很難說并不會對她成人后的生活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也許,離婚對成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孩子來說,無論如何進行彌補,都將是缺了邊的月亮,可可的事又留給我們一個不得不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