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思考,來源于好網(wǎng)頻道里的一篇文摘女孩天生是“男孩”:根據(jù)科學研究,有半數(shù)以上的女性在童年都有假小子的表現(xiàn),甚至有科學證明,有些女孩天生“長著”男孩的腦,F(xiàn)代社會,女孩子傳統(tǒng)中原有的羞澀、內(nèi)向等特質(zhì)在現(xiàn)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起的積極作用不大。特別是針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時,過于含蓄內(nèi)斂會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傷害,因此為了讓女孩們的將來,你是否愿意或能夠接受她們性格上“男性特征”。
借著好網(wǎng)的文章,回憶了一個我那個并不怎么出色的童年往事。
小時候,老媽給我立的規(guī)矩有很多:與人說話聲音不能響,坐的時候要雙腿并攏,兩手擺在腿上,擺出一幅賢淑良德的樣子;走路不能東張西望,更加不準亂蹦亂跳;不能穿西裝褲,不能學人吹口哨,不能打彈子和玩油板,當然說臟話和吐痰更加是被嚴厲禁止的……
老媽說,女孩就應該有女孩的樣子,不能像男孩那樣隨隨便便,否則以后會嫁不出去的。嫁不出去,似乎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為了以后能順利嫁人,我牢記老媽的教導,努力做著淑女。
我一邊裝著做淑女,內(nèi)心里卻非常羨慕我的好朋友L。工作忙,再加上有兩個孩子,L的父母似乎忘記了對她進行“女孩教育”。
在我印象中,L始終都是一頭短發(fā),老穿著她哥留下來半新不舊的衣服。不熟悉她的人,一開始總把她當成男孩。L似乎并不在乎別人對她的性別認定,她依舊快快樂樂地過著她的日子:捕蟬、打彈子、玩油板還是滾圈圈……男孩的游戲沒有她不玩的,而女孩子們的游戲她也玩得很開心。
走過了冬,出過了春,我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走進了學校:L的性格優(yōu)勢很快就在學校展露頭腳: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班長從小學一直做到了中學;L從沒遭遇過當年流行的“早戀”的困擾,成績始終傲人地堅守班里頭名,無論是女孩擅長的科目還是男孩擅長的,她似乎都得心應手,沒有偏科的現(xiàn)象……
就這樣“假小子”L書一直讀到了北大,后來又出國讀研讀博……而我這個淑女費了老勁只考了個國內(nèi)的二流院校,然后是畢業(yè)、工作,完成嫁人的任務……
思考一下,你是否愿意改變或接受女兒身上的“男孩特性”:
正方:對女孩的教育沒有必要再遵循傳統(tǒng)的“淑女型 ”教育,應該任其性格自由發(fā)展,更何況社會的審美正逐漸朝中性化傾向發(fā)展,比如2005超女中的前二強,李宇春和周筆暢,身上都帶著男孩氣質(zhì)。女孩身上帶有男孩的特征也許更利于她的成長(如我的好朋友L)。
反方:不管社會審美朝哪個方發(fā)展,女孩還是應該有女性特有教導,相信大部分人更愿意與一個安靜、聽話、整潔的小姑娘相處,而不是一個整天乍乍呼呼,邋里邋蹋的“假小子”。
--------------------------------------------------------------------------------
蠟筆小星:
假小子培養(yǎng)無所謂,如果性取向也變化了怎么辦?
參與此話題精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