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策略面對寶寶提問
來源:寶貝開門
幼兒在三歲以后,語言能力突飛猛進,能說的字不但超過千個以上,字句的發(fā)展也進入“復雜句”階段,漸漸能說出結構完整的語句,也能將各種詞類加以運用。
此一時期的幼兒,常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也由于因果觀念萌芽的影響,喜歡發(fā)問,對于周遭的事物都要一探究竟,問出所以然來,進入發(fā)展上的“詢問期”。
詢問期可分為“第一詢問期”和“第二詢問期”。3~4歲屬于第一詢問期,他們喜愛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類的問題來提問。4~6歲屬于第二詢問期,他們提出“這是什么”“怎么會這樣?”的問題。前者詢問名稱,后者詢問原因。孩子總是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問題占多數,其中自然問題最多,如氣象、天體等方面的問題,它們的動態(tài)與變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
發(fā)展不同,問題也不同
幼兒在學習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現原來東西都各有各的名字,他們對這些名稱感到興趣,極想知道該如何發(fā)音?如何念?因此,一看到沒見過的事物就會不停地問:“這是什么?”甚至看到已經知道名字的東西,他還會再問:“這是什么?”問問題可說是孩子重復玩的語言游戲。
當孩子對名稱非常熟悉之后,就會進展成問“為什么?”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還不成熟,他提出的“為什么”,并非都是他疑惑的所在。
例如,小男孩問爸爸:“你為什么要加油?”爸爸解釋了車子運轉的原理以及要加油的原因之后,只見小男孩仍不解地問著同樣的問題:“你為什么要加油?”詳細詢問才發(fā)現,原來小男孩真正要問的是:“加油”是什么意思?
在孩子問了許多“為什么”后,接著他會進而使用狀態(tài)疑問詞“怎么樣呢”,這時,大人就不像回答事物名稱那樣可以簡單回答了,需詳細說明,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幼兒是用提問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及好奇心,而這種好問的行為也是幼兒求知欲的一種表現,藉由問與答的互動過程,孩子將學會思考,思想也將越趨成熟。
大人的應答影響孩子的性格
其實,幼兒什么都問,卻不一定是真想知道什么,有時他們也會利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確定大人(尤其是母親)對自己的反應、感受是如何?他們可從大人愉快的態(tài)度中感到安心,也會從厭煩、否定的態(tài)度中,對大人失去信賴感,造就陰暗的性格,因此,大人應答的態(tài)度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情感發(fā)展。
在人的一生中,這個時期屬于大腦迅速發(fā)育時期。相應地,會帶來語言與智力上的迅速發(fā)展。因此,詢問期是個關鍵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問題應答得當,能促進孩子智力的健康發(fā)展。
策略一:接納寶寶的感受
父母的煩惱:“我們也知道孩子越問越聰明。可是孩子的問題實在太多,有些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這時我們該怎么辦?”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人有時會覺得可笑或者完全回答不出,但爸爸媽媽必須首先接納孩子的驚訝心理,如孩子問:“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呢?”父母應該說:“是呀!多美的天空,為什么天空是藍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問題,只是一笑置之,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想提問了。即使爸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