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刷了,就給你拿”,或者“你再穿一個小珠子”,“你跟媽媽一起把小玩具送到家,就可以吃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能夠理解“等”的含義,只是在等待的時間上,可以從最初的幾分鐘逐漸延長到一兩天,逐步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如果孩子一開始哭鬧,父母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決,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處的。
4~5歲的孩子,能說會道,能聽懂道理并講出一些道理,等待的時間可以更長一些,如一個星期或是一個月。如孩子想要芭比娃娃,父母可以說:“等到你生日的那一天,媽媽會給你買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讓孩子在等待的過程中,體驗到美好的感覺,當愿望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無比幸福,而且對得到的禮物,也會倍加珍惜。如孩子看到別人玩滑板車自己也想要,看到別人滑旱冰自己也想要一雙旱冰鞋,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不是別人有的東西,你都能得到,還可以讓他講一講,他有什么東西,而小朋友沒有;告訴他如果需要父母會給他買,如果不需要父母就不能答應的道理。
6~7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多自己的見解與想法,遇到事情的時候,父母不妨先聽一聽孩子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這樣做,然后再以商量、提建議的口吻和孩子溝通。此時孩子為了一個目標可以等待很長時間,但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時候可以拿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如孩子要買一只烏龜,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什么要買烏龜,買回來之后應該如何照料,然后可以跟孩子一同制定規(guī)則,“等你得到10個小貼片的時候”,或是“我們周末去魚市的時候再買”。這樣孩子會有一種美好的向往,愿望滿足的時候會格外高興與幸福,并且能夠和父母分享。
父母切記: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準時兌現,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不去履行自己的諾言或是敷衍孩子。孩子講道理、等待時,父母可以親親、摟摟孩子,以示肯定和鼓勵。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筆/姜聚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