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同時上著幼兒園和親子班。了解情況的人都感到吃驚和不解。在他們眼里,這種安排是無謂的重復,而我們這樣的父母也成了望女成鳳急功近利的典型:連周末都不讓孩子休息。這讓我們百口莫辯,誰會相信周六上親子班完全是在楚楚的強烈要求下才堅持了下來。
提起入園,2歲5個月的楚楚的反應讓我們始料未及。她的自理、溝通、語言能力一直都領先于同齡的孩子,我們一直樂觀地認為入園對她來說不會成為問題。可誰知強烈的分離焦慮卻成了她無法逾越的難關。上學哭,回家哭,甚至半夜做夢也會哭醒數次,“幼兒園”三個字在家里幾乎成了禁語,誰也不能提起,歡笑已不復存在。為了幫助她早日適應園中生活,我想起了親子園。
開始親子園課程是在她入園1周后。目的僅僅是為了幫助她了解上學是怎么一回事,老師是怎樣的一種人。在我的陪伴和一再保證不離開的情況下,她順利上完了第一節(jié)課。下一周入園的哭鬧由“不去幼兒園”變成了“不去奶奶家幼兒園,要去寶寶家幼兒園”(親子園在我家附近,幼兒園在奶奶家附近)。她喜歡上課,不排斥老師,這讓我們很是高興。
1個月后,楚楚開始蹦蹦跳跳地上幼兒園了,親子園的歷史使命也該結束了。聽到我的提議,楚楚大聲抗議著,堅持要繼續(xù)她的課程。尊重她的意見,每周六的日程安排不變。
隨后不久,我發(fā)現親子園和幼兒園并存,有很多的好處。
幼兒園對小托班的教育重點似乎只在養(yǎng)育,每回接楚楚時,老師告訴我們的情況只是她一天的吃喝拉撒,對于全天的活動,很少提及。從楚楚那里也問不出更多的情況,偶而從她支離破碎的哼唱的曲調,能猜測出一些新學的兒歌。有否學習別的技能,學習中是否存在問題,需要我們做何種引導,我們一無所知。親子園恰好彌補了這種遺憾。
與那些被家長強行帶去的孩子不同,楚楚是在自己的爭取下得來的學習機會(對她來說,應該是游戲機會),她格外珍惜著,主動而熱切地跟著老師走蒙氏線、唱新兒歌、做律動、學習手工,幾乎不需要我在旁邊指手劃腳。也因為與眾不同的積極配合,贏來了老師的嘉許和青睞,需要做示范動作時,毫無例外地都會選擇她。這樣的榮譽也相應的激發(fā)了楚楚更大的興趣,在親子班里她可謂如魚得水。
在陪著她上課的過程,楚楚的新技能,常常會被發(fā)現出來。比如手工。因為各種擔心,楚楚在家中一直被禁止使用的剪刀和漿糊,在這里她有了實踐的機會,看著她專注的剪貼制作樹葉畫,才明白只要指導得當,那些東西也并不是洪水猛獸。和同學們合演《撥蘿卜》的小話劇,驚奇地了解楚楚還有表演的天賦……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結合這些發(fā)現,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有目的地進行引導和訓練。
楚楚剛上幼兒園沒幾天,曾發(fā)生了咬傷同學手的“流血事件”,親子園課余,在活動室里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時,我會適時在出現爭端時平復她的情緒,把分享和協作的觀念灌輸給她。后來,她還提起幼兒園的某位同學是她的“好朋友”呢。
當然,楚楚在幼兒園生活中掌握的一些新技能,是每周一課的親子園無法傳授的。比如自理能力,現在,她能吃到碗中一粒米都不剩,像洗過一般,比起以前追著喂飯,真是天壤之別。再如唱歌。親子園雖然也教,但是下課后,音盲的我往往記不住譜,也無從帶她復習。幼兒園就不同了,老師可以一天天一遍遍地重復,直到她會唱為止。一些室外的集體游戲活動也是親子園無法企及的。
楚楚游刃有余地享受著幼兒園+親子園的雙重生活,因為快樂而學習,因為學習而快樂著。
文/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