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一位14歲的男孩濤濤,在自己家將年僅1歲半的親生妹妹殺害,濤濤殺害妹妹的動機是認為隨著妹妹的出生,父母將原本屬于他一個人的愛分給了妹妹,這導致了他的不滿,于是,他選擇了向妹妹下手。
父母不能忽略大孩子的心理感受
隨著二胎政策被一定程度地放開,一些父母在迎接第二個孩子到來的同時,很可能會忽略大孩子的感受,因此引發(fā)一些家庭問題或者大孩子的心理問題。青少年心理專家湯艷玲建議,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和出生后,父母都需要對大孩子進行疏導,讓他們明白家庭里多了一位新成員后,大孩子得到的愛不會減少。
第一個孩子在3到4歲時 最適合要第二胎
在第一個孩子達到哪個年齡段時,父母最適合要第二胎?這個問題是令很多計劃要第二胎的父母比較困惑的。湯艷玲建議,第一個孩子在3-4歲時,父母要第二個孩子比較合適,但是父母也要綜合考慮自身的身體以及經濟等其他狀況。
湯艷玲分析,3-4歲的孩子開始具備自我意識,他(她)能或多或少地明白父母告訴他(她)的一些道理,也能主動為家庭承擔一些責任。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為3-4歲的孩子進行疏導,孩子一般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此外,3-4歲的孩子到了讀幼兒園的年齡,大孩子去幼兒園后,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第二個孩子。
提前打好“預防針”
有些父母認為要不要第二個孩子是大人的事,與第一個孩子無關,于是忽略了在要第二胎前,與大孩子的溝通。湯艷玲建議,父母在決定要第二胎后,要與第一個孩子進行溝通,讓他們明白家里會多一個家庭成員,以及多一個家庭成員后的好處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比如,父母可以這樣告訴第一個孩子:"你馬上要做哥哥或者姐姐了,家里多了一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后,他(她)可以陪你一起玩。"同時,父母要提前讓第一個孩子明白,弟弟或者妹妹來到這個家庭后,父母照顧你的時間就會少一些,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沒有減少。”湯艷玲說。
父母要做好榜樣
在第二個孩子到來后,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忽視對第一個孩子的關愛。湯艷玲說:“父母可以讓大孩子一起照顧弟弟或者妹妹,并適當地給予表揚,比如:因為你的幫助,所以我們才能把弟弟或者妹妹照顧得這么好。通過父母的表揚,大孩子能獲得一種滿足感,他會覺得弟弟或者妹妹的到來沒有搶走父母的愛,反倒感覺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和愛更多了。”
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之間難免產生矛盾,當兩個孩子因矛盾而打鬧時,有些父母總是會習慣性地認為大孩子在欺負小孩子,而武斷地去指責大孩子。湯艷玲建議,父母在處理兩個孩子的矛盾時,一定要先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如果是大孩子的錯,你就要告訴他(她)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不是盲目地去指責他(她)。長期盲目指責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進而產生反叛心理。此外,湯艷玲還建議,父母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愛的方式。“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就看父母如果教育和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