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用勺子攪著餛飩,挑釁地說:“我不愛吃餛飩!”,可媽媽卻惡狠狠地命令說:“必須吃掉!”“孩子不愛吃,就別吃了。”婆婆也來幫了腔。)
兒子哭哭啼啼地上學了,我看著那碗滿滿的,一口未動的餛飩,精疲力盡地癱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我做錯了什么?那些美好的想象、溫馨的話語,此時此刻為什么顯得那樣蒼白無力,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兒子層出不窮的挑戰(zhàn)。
要知道這樣,我真悔不當初……我那本來就很脆弱的決心,又一次面臨徹底的崩盤。可現(xiàn)在,我到底該怎么辦呢?快來幫幫我吧!
帶著沉重的心情,走出家門,一縷陽光不偏不斜地照射在樓門口的玻璃上,反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我有些不耐煩地從背包里摸出墨鏡帶上。一下子,天空變得昏暗了。我鐵青著臉走出樓門口。
忽然,有人從背后拍了一下我,把我嚇了一跳。我忙回過頭去,見是樓上的小雪媽媽。
她有些驚訝地看著我說:“叫了你好幾聲,都聽不見,你今天是怎么了?”
此時,我像見到救命稻草一樣,一股腦將蘊藏在心中的不快全盤推出。
“今天早上,豆豆死活不起床。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他拉起來了吧,可他又不吃早飯。”
“我實在是忍無可忍!”
“這不,不僅惹得婆婆不高興,還害得一大清早家里就充滿火藥味兒。”
我有點沮喪地看著小雪媽媽的臉。
“我還以為怎么了呢,這有什么大不了的呀。”
小雪媽媽安慰我說:“我們家小雪還不是一樣,都9歲了,可每天早上我都要像上滿了弦的鬧鐘一樣,一遍一遍地叫個不停。”
聽著她的述說,我眼前再一次浮現(xiàn)出,每天早上我們家中都會上演的一出由低音到高音的“詠嘆調(diào)”。
七點鐘:“豆豆,起床了。”
七點五分:“豆豆,起床了,上學要遲到了。”
七點十分:“你怎么還不動呀?來不及啦!”
七點十二分:“快起床!遲到了!快起床吧!”
七點十五分:“豆豆——!你必須給我馬上起床!”
話音未落,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喊叫,咆哮而至。
想著想著,有些話已從我的嘴中不自覺地溜了出來。
“現(xiàn)在,每天早上已經(jīng)成為我最不愿,也不敢面對的。”
“可不是嗎。早上不僅要我拽小雪起床,而且有時還得讓我給她穿衣服。這樣一來,再好的心情也會弄得一塌糊涂。嗨——”
聽著小雪媽媽悠長的嘆息,我也不由自主地嘆起氣來了。
“也別那么悲觀嗎。”
不知什么時候,老公站在我們身后聽著我們兩個女人的交談。
也許是有點兒聽不下去了,他有些不耐煩地說:“發(fā)火是最沒用的,既傷身體,又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這樣對孩子,對自己都不好。”
“我也知道這些?赡阏f,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
聽了我的問話,老公聳聳肩,攤開雙手,一側(cè)身走了。
豆豆媽媽的學習心得:
孩子的話沒有傻話,孩子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父母應該學會正確解讀孩子傳達的信息,才能靈活應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培養(yǎng)責任感。
12歲之前的孩子有四種行為目的,分別是獲得注意、爭取權(quán)利、報復、自暴自棄。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感到厭煩、覺得受到干擾,則孩子的行為目的是吸引注意;當父母生氣了,則孩子的行為目的是爭取權(quán)利;如果父母感到傷心、痛心,則孩子的目的是報復;如果父母感到失望、想放棄時,孩子就會自暴自棄。
孩子通常都采取積極建設性的行為來滿足行為目的,如果孩子認為良好的行為無法達到目的時,他會采取破壞性的行為來達到目的。只要能達到行為目的的行為都會保留下來。
對于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的提醒、警告、處罰等都會增強孩子的不良行為。正確的做法是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對于這種不良行為,如賴床、不吃飯等,忽視不理他,但當他有良好的行為表現(xiàn)時,及時鼓勵他,給與他注意。
對于爭取權(quán)利的孩子,父母的斗爭或妥協(xié)都會滿足孩子的行為目的,不良行為將持久保留。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自沖突中退出,面對孩子的挑戰(zhàn)不接招,保持理智,沉著應對,以轉(zhuǎn)移注意或引起幫忙等方法化解孩子的權(quán)利欲望。
另外,如果父母承擔了理應由孩子承擔的責任,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責任感的機會。父母應當避免為孩子做太多的事,區(qū)分問題所有權(quán),起床、吃飯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賴床必然導致上學遲到,不吃飯肚子自然會餓,這些都是伴隨行為自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應當由孩子自己承擔,孩子會從行為結(jié)果的體驗中學習到負責任的態(tài)度。
豆豆是班里的中隊委,一向十分注重自己在同學中的印象,特別是他更在意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