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不聽話”并非絕對壞事情
其實,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某些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chuàng)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fā)現(xiàn)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專家建議:聽話與不聽話“相結合”
所謂“聽話”兒童,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不與長輩辯論,按照大人教導的舊經(jīng)驗辦事。無疑,相對那些搗蛋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較適合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下學習生活。理論上來說,他們碰壁的機會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多。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yè)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我認為,孩子的“聽話”更多體現(xiàn)在生活規(guī)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作出正確的引導,用以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這些就有賴于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與他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應用在實際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