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某大學(xué)心理學(xué)系的張博士和他的美國夫人到北京來講學(xué)。住進(jìn)賓館后,張夫人告訴孩子,換好衣服,過一會兒要外出吃飯。不多時,7歲的兒子穿了一身短衣短褲,走出了自己的房間。北京的氣溫比香港低,陪同人員想,媽媽應(yīng)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多穿一些才對。這時候,3歲的妹妹穿著一條紅裙子也走出來了。媽媽看了看他們,什么也沒說,和大家一起出了門。
一會兒,孩子就有點冷了。媽媽看著他們發(fā)抖的樣子,一句埋怨的話也沒說,從背包里拿出長衣服遞給兄妹倆,孩子二話沒說就穿上了。
在中國的很多家庭中,出門前,母親少不了要絮叨,還可能會堅持讓孩子換上衣服,如果孩子拒絕,則可能有一場爭吵和哭鬧。張夫人這樣做的妙處,是鼓勵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同時又讓孩子自己去承擔(dān)行為帶來的后果。少穿就要挨凍,下次孩子就會注意天氣的變化。
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能帶來的后果根本無法預(yù)料。但是出錯之后,孩子就會想,為什么會這樣?他會去找原因,這恰恰是孩子認(rèn)識能力提高的重要時機(jī)。而這又恰恰是父母親所容易忽略的。因為面對簡單常識,父母親太容易過早地告訴孩子應(yīng)該怎樣去做,而不是讓孩子去思考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