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但若是東方人生活在西方的時候,又會以怎么樣的方式與子女溝通呢?由優(yōu)質生活坊主辦的“中西文化沖擊下的親子關系”日前在法拉盛舉行,并請到多位成功的母親楊愛倫、褚月梅及黃少筠在場與大家分享心得。 談家庭有笑也有淚 楊愛倫日前帶著女兒一起來到現(xiàn)場,身兼父職的她談到自己最隱私的家庭生活時,有淚也有笑。她說,女兒小時候很黏自己,因為是單親家庭她必須要努力賺錢,所以小孩放學后往往不能立即看到媽媽。為了改變,楊愛倫將工作搬到家里做,在女兒兩年級時為了不讓是全班唯一的華人的女兒有自卑心,楊愛倫也積極的與班導師溝通,過生日會的方式與同學拉近距離,“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相當重要”。 楊愛倫還認為,愛心與耐心是為人父母應該緊記的兩點守則,目前已經大學畢業(yè)出了社會的女兒可是從來沒有被媽媽體罰過。 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嫁給美國丈夫的黃少筠有個八歲的女兒。在與美國先生一起管教孩子時,時常會有許多爭執(zhí)。東方思想中,孩子做錯了事,體罰是一種教導的方式。但這一套絕對不能用在西方社會。她說,西方人著重贊美及尊重,所以常常會聽到“你的想法很有趣”、“你做得很好”這些鼓勵的話。她也說,要學會傾聽的藝術,讓孩子從小就對父母產生一種安全感,可以無話不說。 此外,中國人“愛在心里口難開”的觀念是一種含蓄的愛,但到了美國后她改變了這種想法。她認為要趁還有機會的時候,常常告訴孩子“媽媽很愛妳”,親子間的緊密關系應該從孩子小時就開始建立,這種“我愛你”的話更應該常常告訴自己的父母親。 堅持讓孩子說中文 擁有兩名優(yōu)秀子女的褚月梅,一個進了哈佛大學,一個進入麻省理工。她27日謙虛的說自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管教方式,但讓孩子自由發(fā)揮所能、尊重他們的想法一直是家人間互動的方式。由于孩子都在美國出生,觀眾對怎么讓這些美國華裔小孩掌握好中文的竅門相當感興趣。褚月梅的孩子中文講得相當流利,褚月梅說這是因為她與先生堅持在孩子小時家中以中文交談。 此外,透過與老師的配合讓小孩有“講中文是一件驕傲的事”很重要。她回憶,女兒讀小學時的班導師在開學的第一天請大家介紹自己時,便讓女兒在班上用中文及英文來講。講完后,老師在全班的面夸獎可以講雙語的女兒讓她從小就愛說中文。 當天的座談由優(yōu)質生活坊創(chuàng)辦人之一張瑋琳主持,現(xiàn)場也有不少爸爸參與,會后開放給席上的觀眾問問題,氣氛相當溫馨。(來源/美國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