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會玩的70年代生人成為孩子父母的時候,他們必須學(xué)會與孩子一起玩。讓陪伴孩子的時間變成有效率的時間是媽媽們必修的課。
典型不會玩
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精神
典型不會玩 講述人,幼兒園鄧老師
我們幼兒園前幾天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由孩子家長和小班的孩子共同參加,我們設(shè)計了一個游戲叫做“搶尾巴”,就是把彩色的紙條扭在一起,做成紙繩,當作“尾巴”。我們請出10個小朋友和10個家長,每個家長背后系一個“尾巴”,給小朋友去搶,我們設(shè)計的獎勵原則是,抓到兩條“尾巴”的小朋友就可以拿獎品。
但游戲開始后,情況有點出乎意料,每個家長都不是全心投入游戲、躲閃不要讓小朋友抓住“尾巴”,而是先護住自己的“尾巴”給自己的孩子,然后又去幫孩子搶別的大人身上的“尾巴”。
第一組只有一個爸爸有游戲精神,沒有把“尾巴”留給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一個小朋友手上有兩條“尾巴”,而這個大公無私的爸爸的孩子則一條也沒有。第二組大家都學(xué)乖了,最后每個小朋友都只有一條“尾巴”——從自己父母那里“搶”來的。
點評:父母沒有游戲精神,孩子就不能從游戲中得到真正的樂趣。鄧老師描述的現(xiàn)象是集體活動中常見的,不會玩的父母,怎么可以教得出會玩的孩子?賦予游戲太多意義的父母,可能就是讓孩子的游戲失去樂趣的人。
不會玩父母之缺少游戲創(chuàng)意 講述人,孩子媽媽孫女士
我覺得我媽媽是一個有游戲創(chuàng)意的人,她給孩子做了好多玩具,比如用繩子拖著汽水瓶子走,用兩個可樂罐做成天平,還有就是用硬紙板做成筆筒,孩子都很喜歡,而我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
我通常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買玩具吸引孩子,一個是讓他學(xué)習(xí)來代替玩。通常情況下,新玩具只能吸引孩子十幾分鐘,而教孩子讀詩之類的所謂早教只能帶來孩子激烈的反抗。有時候搞不明白,為什么媽媽那邊一念什么“麥子黃、麥子香”之類的兒歌就把孩子吸引去了?孩子用手拖著一個嘩啦啦響的瓶子,比玩電動車還開心。
今年十一,我媽媽回老家去,孩子交給我7天,平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帶孩子,一旦時間多起來,忽然發(fā)現(xiàn)沒辦法填滿自己和孩子獨處的時間。自己想出來的游戲孩子都沒有興趣。以前總覺得媽媽帶孩子總是讓孩子“胡鬧”,等自己帶孩子才發(fā)現(xiàn),就是孩子愿意“胡鬧”也不容易。
點評:我們有時候?qū)⒆拥耐娲嬖谄,尤其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