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教師也會讓幼兒玩湊數的游戲,但集體學習活動中玩湊數的狀態(tài)可是大不一樣!在緊張的游戲中,幼兒不僅要湊對,還必須湊得快,提升了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同時對于多種方法湊數的探索,又提升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可謂一舉多得。
通過游戲,幼兒的狀態(tài)逐步放松。在教師營造的“全滬語刀環(huán)境的熏陶下,不少一開始還不敢開口說滬語的幼兒也變得能夠大膽念兒歌,嘗試一同續(xù)編兒歌,用滬語同教師互動。這樣的狀態(tài)也是一般集體學習活動中所不曾見過的。)點評這是一個新穎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集體學習活動。
1.滬語童謠的選材有特殊意義當前為了提倡讓幼兒學習方言,市教委已選擇了一些幼兒園開展滬語教育試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活動設計的選材就顯現了它的特殊意義。作者選用了傳統(tǒng)的滬語童謠中的語句“小弟弟小妹妹跑開點,敲碎玻璃老價鈿……”(童謠內容作者稍作修改)作為滬語學習的教材。規(guī)則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反復多次地邊念童謠邊進行活動,進而學習滬語。朗朗上口的童謠加上游戲活動,使幼兒從“跟著念”到“自己念”的過程輕松自然,教師全程利用滬語教學,從而消除了幼兒學習方言不敢講的心理負擔,打破了在幼兒園中習慣用單一普通話交往的定勢,這對當前要進行的方言學習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數學學習有新意地穿插在學念童謠和玩游戲中童謠中有敲碎玻璃需要賠償的內容,這賠償要求是通過童謠提出的(幼兒問):“敲碎玻璃對不起,儂講我要賠幾鈿?”提出要求后,教師又用參與游戲的男生女生作為代幣(男生表示1元,女生表示2元),請幼兒湊數,由此出現湊數的要求。幼兒運用已有數數、數的合成、加減運算等經驗,湊成符合教師在賠償要求中提出的數字。游戲規(guī)則要求,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里用“抱團”的動作表現湊成要賠償的數目,如果湊數成功,就繼續(xù)進行游戲,如果“湊數”出現錯誤必須“改數”,要待成功后才能繼續(xù)進行游戲。反復的“湊數”讓幼兒感知數學在游戲中的作用,可以解決“賠償”的問題。多次反復進行游戲后,剩下幾個幼兒湊不成,此時教師機智地在童謠中增加了“賠不出鈔票難為情,大家一道幫幫伊”的內容,又增加了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湊數”練習的密度,這無疑為幼兒在活動中進行多次湊數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
3.邊念童謠邊玩游戲貫穿活動始終,游戲性很強童謠內容已為游戲定位角色(玻璃店張伯伯和小朋友),讓師生共同參與。問答的語句以及游戲的規(guī)則讓參與者明白了為何玩游戲,賠償要求既是童謠里的內容,又是繼續(xù)進行游戲的要求,因此,教師的設計把滬語童謠學習和數學湊數練習相融合,將隱含的德育教育內容融入游戲,幼兒在游戲中不僅越來越投入,且獲益是多方面的,這充分反映了設計者綜合教育的思想和要促進幼兒整體發(fā)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