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春筍是這個季節(jié)常見的食品,不管是在幼兒園的午餐還是在家里都有吃過。但是我們的孩子大多都不是農(nóng)村孩子,他們并沒有真正的接觸筍,剝春筍。前幾天我們開展了科學(xué)活動《尖尖的春筍》,在活動中首先讓孩子們認識了筍的外形特征,看著實物,孩子們能形象的講述竹筍娃娃長的象寶塔、象火箭、象鉛筆等等,小朋友想到了很多很多,表現(xiàn)的十分的積極。
原先出于不浪費筍的想法,所以在活動中我只準備了七八顆筍,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筍,安排了剝筍殼的活動,這下問題出現(xiàn)了,筍不夠呀,怎么辦?不剝吧,活動的目標達不成,況且從孩子們的眼光中,看得出他們都想剝一剝,試一試。如果剝,怎么剝?讓誰剝?我不禁為這次的“節(jié)省”而后悔起來,早知道……這也是我事先考慮的不夠周全,準備工作做得不充分的后果。
策略:但是活動總還得繼續(xù),怎么辦?我順勢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想聽聽孩子們的想法。有些孩子說讓坐得好的小朋友剝,有的說讓小組長來剝……(嘿嘿,這可是我們經(jīng)常用的方法,孩子們都效仿了)孩子們說的方法都沒能使每個孩子都剝到筍。于是我引導(dǎo)孩子們:“剛才老師剝的時候,筍寶寶一節(jié)一節(jié)的有好多件衣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每人給筍寶寶剝一件衣服呢?那樣,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能剝到筍了。”孩子們高興地拍起手來,異口同聲地說:“好”!孩子們你剝好傳給我,別人剝時耐心地看著,一個個都小心翼翼的,有幾個還時不時地“指導(dǎo)”幾句,沒有一點爭吵聲,認真地將一顆筍剝完為止。
反思:從這件事中,讓我想到我們的孩子,家長都給予了較好的物質(zhì)條件,很多時候都是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孩子們對什么東西都不會太珍惜,而今天的活動中,由于我的失誤,卻意外地讓我看到孩子們眼中的珍惜,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也不妨“吝嗇”一些,比如添玩具時,一次最好只買一兩件,不要太多。玩具多了孩子就會亂扔亂放,磕碰丟失毫不在乎。讓孩子覺得難得,這樣他們才會更加愛惜。
在活動中我還看到孩子們從中學(xué)會了等待,他們不再像以往活動中那么急躁,當大家一起剝完一顆筍時,孩子們特別地開心,讓他們有了成功的體驗。雖然他們還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但這次剝筍后,我想孩子們會知道,有些事情大家是可以一起來完成的,從中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是一誤多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