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以其篇幅短小,內(nèi)容淺近、節(jié)奏明朗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是兒童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一種文學樣式。在小班兒歌教學中,我嘗試圖標在兒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圖標在符合幼兒生活規(guī)范的兒歌中的嘗試。
兒歌首先與生活密切相連,規(guī)范幼兒的活動規(guī)則。由于小班幼兒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一個故事,一個兒歌,一個圖片,幼兒可能只記住了其中一句有趣的、經(jīng)典的話,但可能就是這一句幼兒感興趣的、幽默的語言,就規(guī)范了幼兒的某些活動中的規(guī)則,加深了幼兒的理解,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例如:對于兒歌《滑滑梯》“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別著急,上去好象爬高山,下去好象坐飛機,忽忽悠悠飛到地。”我在幼兒玩滑梯的時候反復不斷的說唱,幼兒在理解其含義了之后,對其中的“你先我后別著急”這句話記憶的特別深刻。并且在生活中學會了運用,他們會在入廁、喝水、出門的時候,一旦發(fā)現(xiàn)小朋友擁擠,就說“你先我后別著急”而且會自然的學會等待,還有的幼兒懂得謙讓別人呢;通過對兒歌語言的理解學習還可判斷自身行為的對與錯,例如兒歌《洗手》“擰開水龍頭,沖濕小小手,手心、手背、手指頭,全讓肥皂走個夠,黑的臟的全不留。”這首兒歌幼兒對“手心、手背、手指頭,全讓肥皂走個夠,黑的臟的全不留。”這句話生動形象、擬人的詞匯更感興趣,特別是幼兒在洗手的時候會自然的叨嘮,認真的洗手,讓肥皂泡沫真的走個夠,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常規(guī)和認真做事的習慣。但是走路,洗手老師不可能個個都看得見,畢竟有那么多的孩子嗎?我就把孩子正確的走路、洗手方法拍下來,然后印出來制作成標圖貼在洗手的地方。有的孩子走路不對了,我也把他拍下來,制作成圖標。下次他又忘記了,我會拿出記憶卡片,不用說,他知道怎么做了。這比老師大聲的指正,一遍一遍重復有用多了。
2、在模仿適合幼兒生活經(jīng)驗的兒歌中加入小圖標兒歌是幼兒生活的感受,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和幼兒共同創(chuàng)編的有時可能不是很押韻,但只要符合他們的生活體驗,幼兒一樣會積極響應的。我?guī)в變喝バ@參觀,路上幼兒興奮的暢所欲言,回來后他們的熱烈討論,我想怎么樣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總結(jié),記憶自己眼里的春天呢?于是,我乘著孩子的熱情,上了《春風》“春天吹,芽兒發(fā),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蝴蝶,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輕輕下,我們一起去種花。”發(fā)現(xiàn)通過參觀,對于兒歌的內(nèi)容孩子會比較熟悉,讀起來也很興奮,但是由于詩歌有點長,所以孩子一下子不能記住,我就抓住每句的重點,用圖標來提醒孩子,比如第一句春風吹,芽兒發(fā),我畫了芽兒的圖,第二句吹綠了柳樹,我畫了一棵綠色的柳樹,吹紅了桃花則畫了一朵紅色的桃花,吹來了蝴蝶,畫了一只蝴蝶。吹醒了青蛙,畫了一只跳起來的青蛙。孩子一看見圖片馬上就能大聲的讀出來。
3、用圖標來創(chuàng)編激發(fā)幼兒游戲興趣的兒歌日本創(chuàng)造學專家高橋浩在其所著的《怎樣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一書中指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力量源泉。”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了一個思維的指向和引導點,創(chuàng)造者才可能運用所有的知識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發(fā)散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幼兒游戲的興趣隨口編唱的兒歌、順口溜,更能激發(fā)幼兒在游戲時的參與性,而編唱的過程又是幼兒思考、記憶的另一種形式。例如:有一次幼兒在玩娃娃家的時候,其中有一名幼兒指著黃瓜大聲的吆喝了起來:“買黃瓜了。”抓住機遇,適時引導。我趕忙走過去問:“黃瓜多少錢一斤。”他想了想說:“5塊。”其他幼兒看我去買黃瓜,激起了對新奇游戲的興趣,就都吆喝賣起了黃瓜。我說:“我不買黃瓜了。”“那我賣別的菜”張喆說。“什么菜?”我說。“芹菜”他興奮的說有。那你怎么吆喝。”“買芹菜嘍,買芹菜嘍。”其他的幼兒也開始了:“賣菜,買菜”賣黃瓜,賣大蒜”的唱了起來,我靈機一動把幼兒的吆喝記錄了下來,帶他們唱起了自編的順口溜。“賣菜、賣菜,黃瓜一元,賣菜、賣菜,芹菜二元……”為了更加形象,玩起來更有趣,我畫了好多的圖片,比如一把芹菜,二個大圓圈,表示芹菜二元。一條黃瓜,一個圓圈,表示黃瓜一元,孩子抓到什么圖片,就會吆喝起來。有的幼兒還自己編呢。他們在吆喝中學習思考、學習分類,在游戲中體驗兒歌、順口溜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