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保護他的自尊心,這對孩子成長是極為重要的,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常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事情,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對孩子而言,對增進其自重、自愛、自尊的品格十分有幫助。具有這種情感的孩子,在人際關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在生活中,也會展現出自信心,責任感及進取精神。如果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甚至隨意拿他來做取笑或遷怒的對象,這樣會嚴重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陷入自卑或產生反抗情緒。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讓孩子當眾出丑,特別不能在別人的面前揭孩子"瘡疤"和"隱私"。
2、重視組織兒童的群體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
兒童的群體生活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需求,也是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我們的孩子已不同于過去的孩子,現代生活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使他們早期遠離了群體的生活,這不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我們更應讓孩子入幼兒園,接受集體生活,通過集體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與同伴交往中能強化兒童社會行為,同伴的反映方式對兒童的行為有強化或負強化作用,同時也是主體自己的行為的一個參照物,孩子之間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誼可以使他們獲得平等的人際交往,產生安全感與自信心,這明顯是的孩子成長中社會性發(fā)展,符合其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兒童擺脫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家庭中不良個性,克服"自私、孤僻等異常性格,發(fā)展良好的社會性品質。因此,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要注重培養(yǎng)兒童社會適應性和獨立能力。
第一,應盡早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都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能力,如獨自睡覺、自行進食、控制二便、自己洗手洗臉、穿脫衣鞋等,年長兒應培養(yǎng)其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如讓三四歲的孩子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飯、漱口、洗臉、穿脫衣服等,讓五六歲的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擦桌椅、掃地、洗手帕等,并要注意安全、衛(wèi)生,防止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孩子的勞動與成人不同,不應以他們?yōu)樯鐣⻊?chuàng)造物質財富為目的,而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成人還應及時地表揚和鼓勵孩子,以鞏固其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第二,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重視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情感。健康的情感,對于孩子來說,像是成長中的陽光、雨露。沒有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但兒童時期情緒常不穩(wěn)定,由于受心理與生理的發(fā)育限制,年幼的孩子沒有標準的判斷能力與接受講道理的水平能力。因此,年齡越小越容易無理哭鬧發(fā)脾氣,這就需要靠成人的幫助和正確地引導。我們一般可以采用安慰勸規(guī)或誘導的方法,不能用打罵強制手段,以減少兒童的對立情緒。有時也可以用"冷處理"的方法來對付,逐漸在日常生活或游戲學習中穩(wěn)定情緒培養(yǎng)意志,使孩子增強自覺和自制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另外,當孩子有合理的要求時,應適當地滿足孩子,但不能一味地滿足和遷就孩子的所有要求,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第三,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從小給予孩子愉快和愛的感受,能適應社會交往是孩子今后在社會發(fā)展中很重要的個性品質,我們可以通過撫摸、擁抱、說活、做游戲、講故事等各種活動使他活躍靈敏,多讓孩子與同齡兒童玩耍,及早接觸外界,這樣就會養(yǎng)成團結友愛關懷交流也能促進語言發(fā)展,建成良好的社交能力。例如可以讓幼兒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其身心愉悅,同時注意成人的表率作用,不管有什么樣的教育方法都不如成人的以身作則,令孩子能夠在耳濡目染中獲得身心的影響,在父母、老師的和睦生活氣氛下"熏陶"孩子,使孩子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的社會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