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育的責任就是:不辜負機會;利用機會;能用千里鏡去找機會;會拿靈敏的手去抓機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機會哪里找?機會來自我們的生活,只要你擁有了一雙慧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成為引導孩子們說話的好素材。晨間活動、餐前餐后、課堂上、課后游戲、戶外活動、外出參觀、比賽前后……我不停地尋找著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好機會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痛快說。
一、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引導孩子有話可說。
在我們身邊一曲“春夏秋冬”四季歌,可真是讓人回味無窮!您瞧,春雨沙沙,嫩嫩的、綠綠的小草睜開睡意朦朧的眼睛……夏日暴風雨、綠樹成陰、海天碧浪……秋季金風送爽、桂花香飄萬里……寒風刺骨、雪花飄飄的冬景另有它一番獨特的美麗,自然不能少了幽幽的梅花……不管是春意盎然、烈日炎炎或是秋日私語、寒氣逼人我們怎能舍棄大自然的饋贈而視而不見?
當孩子如天使般迫不及待親眼看看媽媽爸爸的容顏起,伴隨他成長的還有記憶。記憶中過生日的情景,和爸爸媽媽散步郊游的快樂往事,節(jié)假日大街小巷的喜慶氣氛以及與親人去做客,或者爸爸媽媽招待遠方親朋好友的熱情感染了自己……風花雪月、小橋流水、花草樹木、太陽和星星、小鳥小貓小狗、商店菜場車站、行人旅客司機以及熟悉的奶奶陌生的叔叔……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說話的對象,他們之間都曾發(fā)生或將發(fā)生一些故事。
一雙慧眼、一顆敏感的心就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一個世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熟悉的聲音在耳邊回響。
二、尋找變化無窮的方式激發(fā)孩子有話能說葉老曾提出“用幾句話說一件事,講個故事,打電話,傳達個通知, 說明一幅或一套看過的畫,描述觀察或參觀所見的自然景物或勞動場面,復述一篇作品的內容,介紹一本課外讀物,講述一篇兒童報紙的論文或新聞,直到獨立的發(fā)言,演說,報告等都可以口頭作文。”
(一)聽一聽,說一說可以安排孩子聽一首曲子一段音樂,旋律優(yōu)美,但最好選擇一些起伏較大的曲子。可以對比表現歡快與憂傷、熱烈與寧靜、奔放與抒情……風格不同,孩子們就有更多想象空間。孩子們一邊聽老師一邊引導,讓他們感受音樂也能說話,也能表達。鼓勵孩子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可以讓孩子們聽故事、新聞、對話錄音……把聽見的大概內容口述出來,再說說自己的感受。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傾聽也是一種學習能力,能跟隨孩子們一輩子。
(二) 看一看,說一說看圖說話、看圖編故事、觀看電視節(jié)目、看表演之后,孩子們進行討論、描繪所見所聞。個別孩子說完之后其余孩子可補充完整。老師要引導孩子說話有條理,過渡自然,減少詞語的重復。如用“開始—接著—然后—最后”敘述一段話。
帶領孩子走出校門觀察。看看藍天白云、花紅柳綠、農民怎樣播種、收獲;菜場人們買菜與賣菜的過程;郵局的阿姨叔叔怎樣工作……參觀的收獲可不!既開拓了眼界又豐富了知識,還實實在在參與了一回,想要忘記也挺難!
(三) 玩一玩,說一說。
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拼圖、卡片接龍、詞語接龍、老鷹抓小雞、救人、丟手絹、編花籃……體育游戲、模仿性游戲、想象性、探索性游戲等。孩子高高興興玩一回,一起說一說又開心了一次。快樂的事情,再多做一次又何妨?老師要指導孩子抓住自己與同伴游戲中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來描述。
三、構建說話的平臺,鼓勵孩子有話痛快說新綱要指出:口頭表達能力是在不斷說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如果沒有說話的機會或者有了說話的機會,時間又像蜻蜓點水那么少,孩子們的說話能力又怎能提高呢?所以,我們老師要尋找一切機會為孩子鋪路建橋,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無拘無束的說話空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