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大鋸,扯大鋸, 姥姥家里唱大戲。 接姑娘,請女婿, 就是不讓冬冬去。 不讓去,也得去, 騎著小車趕上去。”……當小朋友念著瑯瑯上口的童謠時,我們會問:“這是誰教的啊?”小朋友回答:“我奶奶教的,還有炒黃豆呢!我玩給你看!”瞧:小朋友玩得多開心。
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淵源流長,多少民間瑰寶流金溢彩引得外國人駐足流連,但是同時也有了許多東西被國人所不屑。近幾年來,幼兒園掀起了一陣“民族熱”,戲劇藝術品傳說紛紛粉墨登場,我們幼兒園也加入此行列。在進行幼兒民族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本園以園本課程為指導,以藝術為切入點,開展了一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話。
好比編劇的作品是沉默的,而導演的作品卻是鮮活的,我們可以通過看到的、聽到的來感受作品所想表達的意思。幼兒園環(huán)境與課程也如此,(這里的環(huán)境不僅僅指墻面的布置,而是一個大概念)文化對幼兒來說是陌生的,如果純粹的開展一些介紹藝術品欣賞臉譜唱京劇,聽民間傳說等活動,幼兒肯定是缺少一種原始的興趣,因此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相關的環(huán)境是很有必要的,幼兒受到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才能不斷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從被動的接受轉化到主動的探索中去。
現(xiàn)就對我們小班所產(chǎn)生的主題《娃娃樂》下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作一個闡述:
一、前期的準備與體驗——小眼感受大世界(一)挖掘適合小班幼兒的題材不難發(fā)現(xiàn),小朋友是很喜歡民間藝術的,因為民間藝術“很好看”:那些年畫、剪紙上有趣、夸張的娃娃讓孩子們感到特別的親切。由于小班幼兒的特性,在內(nèi)容的選擇方面不如中大班那么主動,更大程度上預設的比生成的更多一點,加上入園的時間不長,太復雜的環(huán)境反而會使他們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情緒,怎樣把活動布置成一個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環(huán)境,又要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感受民間藝術的與眾不同便成了首要問題。
1、家長調查表在躊躇不前中,我們想到了比我們更了解的老師--家長,于是我們擬定了一張調查表,其中的問題包括:你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多少?您的孩子更喜歡什么,興趣點在哪里?您對這次活動有什么建議或者可以提供怎樣的資源等一系列問題。家長的反饋非常的及時,第二天便收到了大多數(shù)的回執(zhí)。家長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和有創(chuàng)意的點子。
每一個主題活動下來,每個孩子的收獲都是多方面的,豐富了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這些情感的體驗、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都是孩子們在收集材料和活動的開展及與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的。
2、家長會在統(tǒng)計完調查表后,我們決定趁熱打鐵,召開家長會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把“請家長配合”轉變?yōu)?ldquo;家園共同參與”。家長會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展開,通過抽簽分成三組,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后,三個風格各異的小組,每組都委派了一個代表發(fā)言,首先是“展翅翱翔”組的代表--徐若涵的爸爸,他提出可以通過參觀各種民間藝術品,例如茶壺、剪紙等來開拓幼兒眼界。其次是“新苗組”的代表--蔣弈凡的媽媽,她說: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非常重要,民間文化中有很多繞口令和兒歌都是很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最后是“星星組”的代表--郁一奇的媽媽,她認為對小班幼兒的要求不能太高,主要是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平時可以多聽一些民族樂器演奏的曲調,來感受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不同......家長的熱情使我們得到了莫大的鼓勵。
南京師范大學的孔起英教授說:家園合作對于家長和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個共同受教育的。正如桐桐的媽媽說:我以前很少去看這些民間的作品,經(jīng)過這次的搜集,我和小朋友一起學到了很多知識。
。ǘ┲贫ㄐ兄行У木W(wǎng)絡圖主題名稱定為《娃娃樂》,這個名字的含義很簡單:希望小班的寶寶們能在體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能真正地樂在其中;顒臃譃槿糠郑和{樂(小花鼓、炒豆子等);童畫樂(年畫、剪紙、肚兜、布老虎、扇子等);童樂樂(喜洋洋、瑤族舞曲、老鼠嫁女等)。而這個網(wǎng)絡圖在我們老師的奇思妙想下變成了一把“大扇子”:以藍印花布作為扇子的支架,每一個部分用一張水墨畫襯底,懸掛在黑色的底版上,遠遠望去,就好似一把精美的手工作品,近看,原來大有乾坤。不少家長走過,都被這“扇子”網(wǎng)絡圖吸引住了,并且按照網(wǎng)絡圖上的內(nèi)容不斷地為我們提供教學資料,小朋友們也不例外,他們帶著對藝術世界的憧憬,欣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