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在其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戲是兒童的生命"。
以往的游戲過程中,教師往往控制性較強,幼兒的游戲活動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導下進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時間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師決定,這樣的游戲并不是幼兒主觀愿望中想要的游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的經驗" 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指導方法,發(fā)揮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特殊作用,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獲得發(fā)展,成為游戲的主人。
一、教師在幼兒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幼兒的游戲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其價值,主要取決于教師在幼兒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目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角色定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游戲的主人--幼兒缺乏足夠的尊重
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總是習慣于把現成的知識及答案告訴幼兒,讓他們達到教師的要求,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對話的現象。有時還會輕易打斷幼兒的游戲,幼兒游戲的權利不同程度地被剝奪了。游戲是幼兒的需要,而幼兒不是成人愿望的執(zhí)行者;游戲是幼兒的工作,而不是成人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工具;游戲是幼兒的權利,而不是成人作為獎勵的物品。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自身能力和經驗的表現,相對于現實生活中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和牽制而言,游戲是幼兒獨立駕馭的世界,在游戲中,幼兒只是為好玩而玩,幼兒有權決定在游戲中玩什么、怎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
2、對游戲的過程--情節(jié)的發(fā)展缺乏真正的觀察
有些教師認為,游戲是幼兒自己玩的,只要不出問題,教師就可以放手不管。他們把游戲看成是自己放松的機會,根本沒有觀察游戲的意識。況且,游戲與教學活動相比,不如教學活動那么好駕馭,因為幼兒是動態(tài)的而非靜止的,他們的行為是教師難以控制的,主宰游戲的是幼兒而不是教師。而且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幼兒,確實難以對每一個幼兒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3、對游戲的結果--缺乏及時有效的反饋
幼兒對活動興趣、能力的不一,導致幼兒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不同的游戲對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影響,有的教師對游戲結果毫不在乎,認為游戲結束就結束了,并沒有及時的給予反饋和思考。同樣的游戲對于不同的幼兒也有著不同的效果,同樣的玩具對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玩法,他們之間存在不同的關系。而且有些教師對個別膽小或某方面技能、知識基礎較差的幼兒,并沒有給予他們更好的幫助,耐心的指導,良好的輔助。并沒有讓他們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通過一個個難以渡過的關卡,消化一個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來增強自信,獲得和同伴們應有的快樂感。
4、對幼兒游戲的特點--年齡差異缺乏充分的認識
幼兒游戲是一種快樂的、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行為,幼兒在游戲中注重的是游戲的過程體驗,而對于游戲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并不在乎,他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齡幼兒游戲的特點是不同的,同一年齡階段的幼兒游戲也是有差異的。由于對幼兒游戲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教師面對幼兒游戲時,往往會以自己的既定標準去看待不同的幼兒,對他們游戲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
因此,教師在幼兒游戲中如果不去考慮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與愿望來設置游戲環(huán)境,而忽視幼兒是否能在這種活動中產生游戲性體驗的話,那么,教師辛辛苦苦設計的游戲就不可能被幼兒認同為"我們自己的游戲",而是"老師要我們玩的游戲"。